水分在陶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日期:2009/10/29 网络
“陶艺”是水与火作用于粘土的艺术(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蔡德春),水与火在陶艺制作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比较起来水在陶艺制作全过程中更是“无处不在”,发挥着更为广泛和更为重要的作用。陶艺的整个制作过程正是与水充分交流、互动乃至斗争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充分驾御水分,可以说地球上的所有泥土都能作出最好的陶艺作品!
然而,许多人谈到“陶艺”时总将她单纯的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忽视了水对于泥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陶器产生的假想:“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最初是泥糊在编织物上烧成的,后来就直接用泥制坯烧制了。”这个“假想”是对水分的完全和彻底的忽视,缺少对陶器制作最起码的常识。所以“这种方法烧制筐篮那样打掉的陶器,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因为“编制或木制的容器”是不会收缩的,而水分含量大的粘土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面会慢慢干燥而产生很大的收缩,致使粘土龟裂成一片片的。就如我们手上的泥桨干燥后就会龟裂成一片片,最后掉落下来。这样的干坯一旦入窑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对水分的考虑和关注决定了陶艺作品的质量,对水分关注的不够或失败,将会给作品带来许多缺陷和遗憾,甚至成为残次品。
我对水分的重要性的认知是在大二时一次失败的烧窑经历中获得的。一次烧电窑,烧到600℃时突然停电。等到第三天才有电重烧。因为考虑第一次已经烧到600℃,所以重烧时,在600℃之前烧得就比较快,当烧到700℃左右时忽然看到横置的热电偶表面挂满小水珠,进而竟一滴滴的落下来,打开观火孔发现里面有浓浓的水汽,赶快停窑等降温后的正常升温曲线重新烧窑。开窑后发现作品表面呈现均匀的裂纹,这是由于水分在急速挥发时产生的。这对于当时的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后来总结教训时才知道,因那几天下雨,空气中潮湿的水汽进入了干燥的坯体中,导致坯体在含水率迅速增大,而我当时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整窑的作品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对水分的重视和把握能力直接体现作陶人的基本陶艺素养。英国女陶艺家罗瑞西·费伯曼在她的作品制作演示过程中曾不时举起喷壶向头上方喷水,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中含着一个十分深刻的意义,是最能体现艺术家陶艺素养的一个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做陶的整个过程空气中的湿度保持一致,气氛统一。此外她的作品干燥时间,更好的证明了水对于陶艺家的作用和意义。她的作品都是绞胎的方法制作的,因此十厘米左右的陶坯要干燥一个月左右。而五十厘米的作品要干燥半年!
制陶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是那几种水分呢?一般情况下,按照不同的结合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化学结合水,吸附水和自由水。
化学结合水是指参与组成矿物晶格的水分,包括结构水和结晶水。这种水的结合形式最牢固,排出时需要较高的能量。一般要在400℃~750℃之间,粘土矿物因不同类型,结晶完整程度和颗粒度等的不同,排出结构水的温度也不同,除此之外业和升温速度有关,随着升温的加快,残余结构水的排出的高温推移,甚至要到1000℃以上才能排完。
这一化学变化为Al2O3·2SiO2·2H2O-Al2O3·2SiO2+2H2O
吸附水是依靠坯体料质点静电引力和质点间毛细结构形成的毛细管力,存在于物料颗粒表面或微细管中的种类和用量,对于确定的坯体,其吸附水量还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改变。介质吸附水量与外界条件达到平衡时,该水称为平衡水。在确定最终含水率参数时,一定要考虑环境条件,不应使之低于平衡水分,否则,会导致坯体从大气中吸湿,形成“返潮”现象,吸附水要到300℃~400℃的湿度下才能排出去,而坯体里层的吸附水要到450℃以上才能完全排除。上例中电窑烧制出来的作品呈现均匀的裂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升温过快,坯体中的吸附水排出过快导致的。
自由水又称机械结合水,是分布于坯料颗粒质点之间的孔隙中,靠内聚力与物料松弛的结合着水分,这种水易于排出,并在排出的过程中由于坯体颗料相互靠而使坯体收缩,其收缩体积约等于所排出自由水的体积,因此自由水也称收缩水。入窑前坯体自由水分应控制在2%以下,干燥过程所排出水分主要是自由水,坯体的大小,厚度、含水量及天气等决定了干燥的方法和速度。烧制过程中,从室温到300℃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排除干燥后的残余水。坯体含水率较高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控制,尤其是到120℃左右时,这是坯体内部水分发生强烈汽化,升温速度过快引起蒸汽压力超过坯体的抗张强度极限,就会造成制品开裂,对于大件和厚壁的制品尤为突出,要引起重视。
以上谈到的三种水分,在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全面、细致的考虑到。可见对水分掌握和运用的技术和能力在陶艺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陶艺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结合最紧密的艺术门类,再好的设计、创意和观念,没有技术的支持,其作品常常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带来许多遗憾。因此我们不得不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水平,更好地实现创意,启发创作灵感,提高创作的水平。
然而,许多人谈到“陶艺”时总将她单纯的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忽视了水对于泥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陶器产生的假想:“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最初是泥糊在编织物上烧成的,后来就直接用泥制坯烧制了。”这个“假想”是对水分的完全和彻底的忽视,缺少对陶器制作最起码的常识。所以“这种方法烧制筐篮那样打掉的陶器,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因为“编制或木制的容器”是不会收缩的,而水分含量大的粘土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面会慢慢干燥而产生很大的收缩,致使粘土龟裂成一片片的。就如我们手上的泥桨干燥后就会龟裂成一片片,最后掉落下来。这样的干坯一旦入窑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对水分的考虑和关注决定了陶艺作品的质量,对水分关注的不够或失败,将会给作品带来许多缺陷和遗憾,甚至成为残次品。
我对水分的重要性的认知是在大二时一次失败的烧窑经历中获得的。一次烧电窑,烧到600℃时突然停电。等到第三天才有电重烧。因为考虑第一次已经烧到600℃,所以重烧时,在600℃之前烧得就比较快,当烧到700℃左右时忽然看到横置的热电偶表面挂满小水珠,进而竟一滴滴的落下来,打开观火孔发现里面有浓浓的水汽,赶快停窑等降温后的正常升温曲线重新烧窑。开窑后发现作品表面呈现均匀的裂纹,这是由于水分在急速挥发时产生的。这对于当时的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后来总结教训时才知道,因那几天下雨,空气中潮湿的水汽进入了干燥的坯体中,导致坯体在含水率迅速增大,而我当时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整窑的作品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对水分的重视和把握能力直接体现作陶人的基本陶艺素养。英国女陶艺家罗瑞西·费伯曼在她的作品制作演示过程中曾不时举起喷壶向头上方喷水,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中含着一个十分深刻的意义,是最能体现艺术家陶艺素养的一个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做陶的整个过程空气中的湿度保持一致,气氛统一。此外她的作品干燥时间,更好的证明了水对于陶艺家的作用和意义。她的作品都是绞胎的方法制作的,因此十厘米左右的陶坯要干燥一个月左右。而五十厘米的作品要干燥半年!
制陶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是那几种水分呢?一般情况下,按照不同的结合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化学结合水,吸附水和自由水。
化学结合水是指参与组成矿物晶格的水分,包括结构水和结晶水。这种水的结合形式最牢固,排出时需要较高的能量。一般要在400℃~750℃之间,粘土矿物因不同类型,结晶完整程度和颗粒度等的不同,排出结构水的温度也不同,除此之外业和升温速度有关,随着升温的加快,残余结构水的排出的高温推移,甚至要到1000℃以上才能排完。
这一化学变化为Al2O3·2SiO2·2H2O-Al2O3·2SiO2+2H2O
吸附水是依靠坯体料质点静电引力和质点间毛细结构形成的毛细管力,存在于物料颗粒表面或微细管中的种类和用量,对于确定的坯体,其吸附水量还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改变。介质吸附水量与外界条件达到平衡时,该水称为平衡水。在确定最终含水率参数时,一定要考虑环境条件,不应使之低于平衡水分,否则,会导致坯体从大气中吸湿,形成“返潮”现象,吸附水要到300℃~400℃的湿度下才能排出去,而坯体里层的吸附水要到450℃以上才能完全排除。上例中电窑烧制出来的作品呈现均匀的裂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升温过快,坯体中的吸附水排出过快导致的。
自由水又称机械结合水,是分布于坯料颗粒质点之间的孔隙中,靠内聚力与物料松弛的结合着水分,这种水易于排出,并在排出的过程中由于坯体颗料相互靠而使坯体收缩,其收缩体积约等于所排出自由水的体积,因此自由水也称收缩水。入窑前坯体自由水分应控制在2%以下,干燥过程所排出水分主要是自由水,坯体的大小,厚度、含水量及天气等决定了干燥的方法和速度。烧制过程中,从室温到300℃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排除干燥后的残余水。坯体含水率较高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控制,尤其是到120℃左右时,这是坯体内部水分发生强烈汽化,升温速度过快引起蒸汽压力超过坯体的抗张强度极限,就会造成制品开裂,对于大件和厚壁的制品尤为突出,要引起重视。
以上谈到的三种水分,在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全面、细致的考虑到。可见对水分掌握和运用的技术和能力在陶艺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陶艺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结合最紧密的艺术门类,再好的设计、创意和观念,没有技术的支持,其作品常常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带来许多遗憾。因此我们不得不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水平,更好地实现创意,启发创作灵感,提高创作的水平。
相关陶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