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阁
龙珠阁坐落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之巅。明、清朝在此设立御窑,并派大监锯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这里留下了明清两代大量珍贵文物,龙珠阁也因此成了景德镇瓷器的象征。
1990年龙珠阁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结构。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气象威峨。阁之大门及内殿梁柱均髹以朱漆,金碧辉煌。阁中前后殿的神龛中设有白瓷跌坐观音、香炉、烛台及纯以夏布调漆为胎,身涂金彩之神像等,二楼则供有三教创始人仲尼孔子、释迦牟尼、老子李耳之塑像。另设有战坛,安放沙盘銮笔。
莲花塘
莲花塘相传古时叫做沉玉塘,史料中记载:“沉玉塘在薛家坞,为薛尚书女尽节处……”在宋代,因苏东坡好友佛印曾在此居住过的缘故,莲花塘又得名佛印湖,今天在莲花塘风景区路口树立的一块大太湖石上,还镌有佛印湖三个大字。
著名的画家丰子恺先生来到景德镇,住在莲花塘畔的宾馆,看到这一幅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心旷神怡,遂作《赤栏杆外柳千条》的风景画来赞美这人间秀色。
御窑厂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说到御窑厂,其来龙去脉应当是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一、元帝设浮梁瓷局
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二、洪武大帝建御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三、戏说燕王红战袍
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霜花自然凝结成了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窑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四、明皇怒斩督陶官
“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时,景德镇将洪武的龙缸窑的一半改为青窑。窑位增至五十八座,御器的烧造量一时猛增。宣窑制品是明代最为精致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史载:“宣窑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
宣德官窑有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员督陶,负责宫廷用瓷的生产。特别是对贡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督陶官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瓷,多以分馈其同列”。宣德二年(1427年),为了整肃纪纲,怒斩督陶官,官窑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维护了皇权的威严,也打出了官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五、宣德皇帝蟋蟀罐
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促织》篇中对此就有所描写,而宫廷正史却无记载。1993年珠山宣德官窑遗址考古发现证实,御器厂为朝廷烧造了数十种纹饰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双向五爪龙纹蟋蟀罐就是宣德皇帝观看斗蟋蟀的斗盆。这位太平天子,不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爱养鸟赏花。宣德御窑厂为朝廷烧造的花鸟虫鱼器皿,就达几十种之多。
六、太监督造龙瓷缸
明永乐年间,北京瑾身、华盖、秦天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正统六年(1441年)为三大殿烧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而壁厚,屡烧不成。三大殿的陈设不得已只好改用铜缸代替。而几十口有裂痕的瓷器龙缸则全部被打碎,掩埋在御窑厂西侧墙下。直到1988年才被考古工作者发掘,青龙白瓷缸才得以重见天日。现陈列在龙珠展厅和品陶斋大堂。
七、宪宗倡导斗彩瓷
“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皇帝对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相当关心,这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成化皇帝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的生产。在他的倡导下,成化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珍品。古时就有“神宗(万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而在公元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了二千九百一十七万港币的天价。
八、李鸿章再兴御窑厂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彻底推翻帝制,御窑厂才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