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学堂 > 版画

中华大粮仓中盛满的歌与梦

日期:2009/11/9 网络
  荒原的早晨是宁静的,在迷茫的大沼泽边,两个刚刚进行完土地丈量的女知识青年在这里休息,其中一个已经疲惫不堪了,伏在塔头草墩上酣然入睡,而另一个则坐在那里,抱着膝头,神思向往地眺望着远方,在她们的身后,几朵淡淡的野花伸向无边的天涯……这是北大荒知青版画家张朝阳1982年的作品,名字叫作《歌与梦》,被收入中国美术馆珍藏。
  
  那荒蛮的田野与充满朝气秀丽的姑娘相对称,既有纯朴的自然之美,又有粗犷的野性之美,显示出拓荒者豪放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歌与梦,是北大荒人拓荒生活的一个鲜明写照。
  
  在艰苦的创业岁月里,北大荒人就是凭借着艰苦奋斗的北大荒精神,把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演绎得出神入画,开拓理想的境界,创造现实的辉煌。使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变得那样雄浑壮丽,大气磅礴,他们不仅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征服了险恶的荒原,构建起令世人瞩目的共和国最大的农业企业集团,开拓出代表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不逊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并且制作出博大精美的文化产品,展示出极为丰厚的文化底韵,锻造出震撼人心的北大荒精神。开拓一片荒原,建成一域绿洲,繁荣一方文化,凝聚一代人心。这种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依存、产业与文化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社会现象,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社会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于是,在北大荒集团建成的年可提供200亿斤商品粮的中华最大的粮仓中,同时也盛满了歌与梦,盛满了可与物质财富相比美的北大荒文化精品。
  
  一、英雄之歌、创业之梦
  北大荒是英雄荟萃的世界。打开共和国的开发史,你可以看到没有任何地域能汇聚如此众多的功臣模范:井冈山的老红军,南泥湾大生产三五九旅的四个营长,上甘岭战役下来的十五军,塔山阻击战的孤胆英雄,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英雄创业,必然产生英雄赞歌!前后涌入北大荒的十多万转业官兵和那个时代中最优秀的一批文化人,在成为拓荒者的同时,也成为拓荒岁月的历史记录者和描绘者,他们一手扶犁,一手执笔,使身心得以抒展,使激情得以燃烧,于是,在北大荒开发创业的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伴随着荒原的消逝,耕地的延伸,农场的林立,机器的轰鸣,从那片滚烫的黑土地里生长出茁壮的庄稼的同时,也植生出丰厚的小说、散文、诗歌、版画、电影、摄影、音乐……
  
  那是北大荒的英雄之歌,洋溢着多彩的创业之梦。
  
  北大荒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雁飞塞北》,作者林予,1958年转业来垦区,历任850农场农工、《北大荒文艺》编辑、牡丹江农垦局宣传处文艺助理员。在负责853农场4分场(雁窝岛)的场史撰写工作的同时,他激情澎湃,以1956年铁道兵和1958年转业官兵开发荒原上的雁窝岛、建设农场的生活为原形,创作了这部反映了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仅能够激发人们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而且对北大荒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在总结全国文学创作成果的书面发言中,曾将这部长篇小说列为当时的优秀之作。
  
  林予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出版之后,又一个转业军官钟涛的长篇小说《大甸风云》于1964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郑加真、窦强、杨昉、史方、郭力等老转业军人作家,他们不但自己创造了大量小说作品,更是倾尽心血,把极大的精力用于辅导培养垦区新人,许多后来成名的知青作家淡到这时,无不潸然泪下。
  
  火热的创业生活必然产生壮美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战士和诗人。如徐先国写的《永不放下枪》外,还有郭其良的《坚定志向寄北京》,杨荣秋的《夸土地》,采罗的《北海之歌》,肖英俊的《云山诗抄》,王忠瑜的《雁窝岛之歌》,陆伟然的《垦荒诗草》,姚中晋、王吉厚的《乌苏里江畔》,以及彩斌的《北大荒姑娘》,秦风等人的诗歌。
  
  北大荒诗歌的发展,除了垦区这个繁荣兴旺的摇篮外,还有一支骨干力量,那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北京等地下放到北大荒来的诗人和作家所起的作用。如艾青原是《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聂绀弩原是香港《文汇报》主笔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梁南原系《空军报》记者。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积极投入北大荒火热斗争生活,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而著名诗人郭小川在北大荒写下的名篇《刻在北大荒土地上》,以前所未有、至今无人超越的层次,把北大荒人和这块神奇的土地升华到了时代的高度,开拓了文学美学的新境界,至今仍激励着百万北大荒人奋勇向前。
  
  郭小川,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三五九旅司令部机要秘书。以充满激情的豪放诗歌闻名于国内外,因此,作为一个老垦荒战士,他对开发北大荒的英雄壮举激动不已,他曾随王震将军来北大荒了解过拓荒的历史,1962年12月,他再次来到当时牡丹江农垦局所在地虎林,亲眼目睹了战士们那种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生活,他抑制不住内心奔涌激情,在一间小屋里,吟成了他不朽之作的诗篇《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人纵论历史,点评江山,尽情讴歌英雄的北大荒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写出了北大荒人对黑土地无限钟爱之情和崇高纯净的理想。这首诗读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中国诗歌传统的音节美。诗人在结尾时写道: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北大荒文学中的散文也曾在国内颇有影响,涌现出一大批有成就的优秀散文作家,他们以歌颂伟大的开拓生活为主题,突破了社会上流行的歌颂式散文创作那种平淡
  无奇、言之无物的现状,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地域化风格提供了有力的范本。
  
  如林青的《冰凌花》、《大豆摇铃的时候》,丁继松的《在完达山中》、《在北大荒旅行》,平青的《红叶集》,陈凤楼、平青的《金色北大荒》,高瑞林、郭鸿勋等的《雁窝岛》,郑加真、肖沉等的《战斗在北大荒》等。这些作品对培养和激发人们热爱边疆、建设边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国内知名的女作家丁玲蒙冤来到北大荒,坦然地走进北大荒人的行列,与那里的乡亲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的友谊,写下了《初到密山》、《杜晚香》等作品,在她去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北大荒人从千里之外送来一面红旗,上面由著名画家范曾劲书:“丁玲不死,北大荒人敬献,这面鲜红的旗帜,带着百万北大荒人的体温,轻轻覆盖在她的身上……
  
  《英雄战胜北大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伟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影片的拍摄得到了文化部、总政治部的关怀,派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人员来垦区拍摄。影片集中表现十万官兵开发荒原的英勇气概和巨大成果。
  
  1959年,在建国10周年的大庆时节,我国第一部反映北大荒题材的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作为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引起了轰动效应。这部影片由著名作家李凖担任编剧,他是在1956年深入友谊农场,采访了众多人物后酝酿写成。影片人物形象生动,深得观众喜爱。影片由著名导演崔嵬执导并主演,在银幕上第一次塑造了北大荒人的光辉形象。后来,该片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1960年8月,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的话剧《北大荒人》在京演出,获得成功。在王震部长的关怀下,该剧改编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垦区拍摄。该剧编剧由范国栋担任(集体创作,晓范执笔)。导演崔嵬,主要演员除北影崔嵬、张平担任外,均由北大荒文工团演员担任,其中有著名演员于绍康、袁玫等。这是北大荒第一部借助外力,自己编写、拍摄的彩色故事片,于1963年在全国公映后,获得好评。
  
  黑土地的开发为共和国建立了可靠的粮食基地,同时,也提供了一大批豪放而精美的艺术珍品,其中北大荒版画就成为在国内最有影响的美术学派。以转业军官为主体的画家们与波澜壮阔的荒原开发相同步,创作了大量优美的版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洋溢着北大荒艰苦创业的英雄主义豪情。他们用一整套北大荒版画独有的表现形式,对当时的中国版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垦区因此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版画艺术之乡”称号。
  
  在这支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晁楣。他1958年转业来到北大荒,被分配到八五三农场五分场。这是一个新建单位,座落在莽莽荒原上。晁楣一边参加打草、踏荒、搭马架子等项劳动,一边开始积累创作素材,挤时间勾画草图,创作出版画作品《荒原春夜》:在北大荒春天的夜晚,两台拖拉机的灯光撕开了迷茫的夜色,两只偌大的黑熊在灯光中或站立观望,或俯首寻觅,拓荒的野性岁月和艰辛展露无遗。《荒原春夜》是晁楣转业到北大荒创作的第一幅套色木刻,也是著名的北大荒版画的第一幅作品,它最初发表在1958年11月出版的《北大荒文艺》杂志创刊号封二上。
  北大荒版画成为我国新兴版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经过垦区第一代版画作者集体的努力奋斗,加上各级领导和美术界的支持与关怀,共同创造出来的。在这个创作群体中,除晁楣之外,还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版画家。他们在艺术上,刻意探求,锲而不舍,为北大荒版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张作良、张祯麒、杜鸿年、张路、郝伯义、李亿平、廖有楷、杨凯生、徐楞、刘洛生、吴哲辉、葛德夫、白仃、孔祥生、方元等等。
  北大荒开发的历史见诸于文字的较多,与此相媲美的是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照片,一大批转业官兵,不畏严寒,不怕艰苦,长年奔波在垦区第一线上,捕捉到十分珍贵的艰难创业的动人场面,激励着人们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当时,从部队转业来的专业摄影记者有:宝泉岭农场的王尊信(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组教部摄影员),郭沫水(《铁道兵》报社美编兼摄影),友谊农场的
相关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