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 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传统的堆谐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色彩。歌词还有歌颂爱情的,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音乐节奏鲜明、开朗、活泼。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
堆谐的音乐可分降谐和觉谐,“降”是慢的意思,“觉”是快的意思。降谐以歌唱为主,舞蹈动作较简单;觉谐为快板歌舞,现在作为舞蹈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觉谐。降谐的音乐悠扬抒情,有一个固定的引子。觉谐的音乐常用紧拉慢唱的方法,音乐欢快、活泼。也有一个固定的引子。
根据演唱者句末拖的长音,器乐配以固定的音符密集的问奏。歌曲可与引子同一调性,如《却非突西》,亦可转入近关系调,如《松则亚拉》、《库马拉》等。
有少数党谐的引子与一般的引子不同,《唢呀拉》、《欧西谷巴》等歌曲即用这一引子。觉谐的歌曲后面一般都有一段固定的尾声配合舞蹈的大结束步。只有个别歌曲不用这种尾声,如《却非突西》。
一些独立完整的堆谐由降谐和觉谐两个部分组成,结构如下:
果谐
果谐,藏文原为圆圈歌舞的意思,是流传在前后藏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以山南地区的果谐最有代表性。以2/4节拍为主,步法札实稳健,节奏鲜明,富有劳动气息,情绪欢快热烈。
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不用乐器伴奏(有的地区用串铃伴奏),边唱边跳。表演开始时,领舞者先唱一句,使大家知道是哪首歌曲,然后大家一起从左向右沿圆圈跳舞,领舞者常以“去去去”、“休休休”的呼喊声统一节奏。
果谐的音乐淳朴、刚健、豪迈、有力。结构简练,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歌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及结尾。如《恰地功保由》等。
还有一些果谐用藏语来代替前奏、间奏和尾声。如《阿节总巴》、《秋惹木亚拉》慢板转快板之间的间奏用藏语“吉0|尼0||:吉尼松松:||松松松松|松松||。”《爱戈穹木这木》的结尾为藏语“吉尼|松松|希额|古久|这O|这O|||。”
降谐(引子→歌曲),觉谐(引子→歌曲→尾声)
觉谐的音乐往往是降谐音乐的简化、压缩,加快速度,使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堆谐的伴奏乐器有札木聂(又名六弦琴,藏族拨弦乐器,两弦定一音)、竖笛、胡琴等,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乐器,如扬琴、根卡、横笛、串铃等。
弦子(谐)
“弦子”,藏语称其为‘页”、“依”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表演时由一名操牛角胡或二胡的领头人边拉边舞,所以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以巴塘的弦子最为出名,故又叫“巴塘弦子”。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
弦子的舞姿婀娜,动作舒展、柔美。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抒情、延绵连贯、婉转而深情,极富歌唱性。
演奏弦子音乐,凡遇长音时,弦乐器牛角胡(与二胡形制相似,琴筒用牛角制成,蒙以蛇皮)由于弓子较短,都演奏成每拍两个带连线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这两个八分音符之间加上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使曲调显得有起伏并取得连绵不断的效果,成为弦子音乐的基本特色。用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演奏弦子音乐都应保持这种特色。
弦子所唱的歌词内容广泛,多数曲调可以自由地填入新词。
锅庄(卓)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现在一般指锅庄。藏语卓的繁称为果卓,锅庄是它的变音。也有人解释为从前人们因在簧火旁围着锅起舞,跳舞之处叫锅庄;因舞蹈时不用乐器伴奏而必须唱歌,所以又叫歌庄,是一种圆圈歌舞。
锅庄是一种古代传下来的舞蹈,人们白天外出狩猎,晚上聚集在一起分享猎物,围锅取食并跳起舞蹈以示庆贺。
锅庄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如西藏昌都、工布、甘孜、藏北草原,四川阿坝,云南中甸及青海、甘肃藏族居住区。
锅庄的舞蹈动作粗犷有力,矫健奔放,劳动气息强,有模拟禽兽的各种动作。
锅庄的音乐曲式短小,是2—4乐句组成的分节歌,先清唱然后歌舞,歌舞时先慢而后快,最后以快速结束。音乐节奏顿挫有力,比果谐更为粗犷、高亢、豪放。
反映藏族军民血肉相连,鱼水深情的歌舞曲《洗衣歌》,是汉族作曲家罗念一同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浓郁的“酥油糌粑”味,在全国广为流传。
此外,藏族民间歌舞还从藏戏中汲取营养,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卓瓦桑姆》、《智美更登》等民族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