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利化何以救赎?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扬子晚报》4月11日)
在所谓的“风波”过后,“现场听了江成博的演讲后,不少同学还热烈鼓掌”,因此,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教师眼中所说的“是想出风头,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那么简单,而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叛经离道的行为,未尝不是众多学子心声的表达。
换句话说,这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并不属于某个个体,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了代表了受教育者的心声。并且,舆论的关注也是一种姿态的呈现对应试教育和把学生当成考(论坛) 试机器、当成家长实现自己理想的不满。要不然,也不会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和热议。归跟到一点,是对应试教育绑架或者变相绑架学生的不满。
要全面认识中学生讨伐教育现状,不能囿于教育本身,而要看到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笔者以为,“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的背后,是学生对教育功名化价值取向不满的折射。
现实中,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产生了诸多扭曲的现象。在我国,家庭带给个人的利益最大,影响也最深。传统教育中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深层次动力就是光宗耀族、光耀门庭。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拥有无法消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情结,希望子女或成大人物,或有大收入、大成就。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期待含有家长的教训和经验在里面,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任何期待都是把子女当作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家长已经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可以想象,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的批判难道没有道理吗?
中学生讨伐教育现状至少有两重弊端值得重视,一是知识本位的教育方式重成才的教育而忽视了成人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背道而驰。由于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灌输方式的落后教学方法大行其道。二是不断加重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缺失与个性畸形,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从根本上说,中学生讨伐教育现状是对当下教育“目中无人”的嘲弄。当前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应试,只重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转化,层层加重学生负担,摧残学生身心健康,而“目中无人”的应试教育,不仅制造了大量差生,也使大多数学生受到终生难以抚平的心灵伤害,由此出现对教育现状批判的现象,恐怕是迟早的事情吧?
中学生批判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就笔者的观点,惟有抛弃教育价值观的功利化取向,才能实现救赎。教育价值观是各种教育思想的起点,是一种对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一般看法,犹如无形的紧箍咒,自动规范着人们的教育选择。只有站在反思教育价值观的高度,落实到培养什么人这个核心问题上,让教育价值观去功利化,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教育功利化问题。并且,即使这个学生不批判,迟早也会让其他学生来批判之。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教育功利化何以救赎?这是整个社会都应直面的课题。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