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技巧:教你如何透彻解读高校历史数据
由于不同省的报考方式不同,各省公布的数据的方式,内容也不同。通常会有以下数据
1. 招生人数:指一个院校在本省(市)计划招生的人数。
2. 录取人数:指一个院校在本省(市)最后招生的人数。这个数字可以和招生人数不同
3. 最高分:所有最后被录取的人,分数最高的考生的分数。
4. 最低分:所有最后被录取的人,分数最低的考生的分数。也就是学校发布的录取线。这个分数通常不包括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的考生的分数。比如这个学校录取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分数是540,同时还有一个学生的高考分数是525,但是有20分自主招生的分数,这个学校的录取线通常是540分。
有的省市还有以下内容
5. 报考人数:指有多少人把这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了。
6. 上线人数:指报考人数中有多少人的成绩过了这个学校所在的批次。这个数据常常被人误解。认为是过了学校提档线的人数。
7. 第一志愿录取人数:指录取的人数中,有多少人是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这个数据只对志愿优先,小平行的批次有意义。
8. 第一专业录取人数:指录取的人数中,有多少人第一志愿专业得到了满足。
9. 批次分差: 批线分差就是每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与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每年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或批次线)之差。许多人利用批线分差作为志愿填报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还推出许多理论。从报考志愿上,利用排名是最科学的。考生应该以排名最为基础,批次分差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10. 当年排名:这个分数在当年该地区排多少名。 比如600 排名4000,指当年分数比600分的人有4000。如果当地分文理科,文科,理科会分开排名。
为了帮助考生, 高考GPS还提供补录人数, 补录人数对于解读数据非常重要,补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学校的录取情况。
如果使用以上数据?
根据录取情况,可以把学校分为五类。我们通过下面的图说明这五种情况,以及相应的一志愿和二志愿录取情况。对于大平行的批次,不需要考虑二志愿。
A类:如果一个学校参加了补录,说明这个学校当年报名的人数不够。表明如果考生当年以一志愿,或者二志愿报考这个学校,只要上线,都是可以录取的。
有的学校把补录人数作为一志愿录取人数,有的学校把补录人数作为二志愿录取人数,有的学校没有把补录人数算在录取人数中。
B类:在所有没有参加补录的学校中,有的学校当年上线的人数不够多,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说明如果一志愿报考这个学校,上线就可以录取,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在数据中出现过这些现象,上线人数不足,最后学校没有录满,而且上线人数中有部分人也没有被录取,合理的解释是部分考生不服从调剂等原因,学校最终没有录取这些学生。还有一部分学校,最终没有录满,但是也没有录取二志愿考生,也没有参加补录,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没有人二志愿报考这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