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艺考热”再度升温 不得不说的两句话
一年一度的“艺考热”再度升温。随着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几大艺术院校的复试展开,面对成千上万跃跃欲试且提心吊胆的学子,以及众多望子成龙且心急火燎的家长们,我们这些当老师的自觉不能有负重望,有两句话更是不能不说!
第一句话说给学生和家长听:表演艺术不仅仅是镁光灯下的俊俏身姿,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文化做储备的行当。
新人要成大气候,除了天才、勤奋加机遇之外,文化素养的高低常常决定其艺术成就的大小和艺术生命的长短。但是很多考生参加“艺考”,并非出自爱好,而是钻了高考分数低的空子。好在艺术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已在逐年递增,恭请依旧抱着投机心理的人们另谋出路。
第二句话说给艺术院校听:表演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而且也是产业。
既然是产业,那么就不仅仅需要艺术产品的生产,还需要对艺术产品的营销,需要对消费艺术产品人群的培养。也就是说,这一行当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明星。然而,目前演艺院校依然只抓“艺术生产”即表演、创作和教育这三大专业,而属于“艺术营销”范畴的“交流与管理”专业尽管进入国内院校已有10年,但依然处在边缘位置,从资金投入到软件配置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于最基础、最实用的课程——“观众的培育与开发”,则始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
多年来,我从事芭蕾舞艺术普及教育,但仅以北京为例,愿意掏钱看芭蕾舞的观众群体并没有得到大幅的增长。那么,民乐、西乐、现代舞的观众培育是否有专人在研究呢?我们纵使有众多人才创作出艺术精品,如果缺少专业的艺术产品营销者来推销艺术产品、缺少懂得欣赏的人群来消费艺术产品,何谈艺术市场的完善与稳健发展呢?
如此说来,面对持续高温的艺考浪潮,考生与家长需要冷静思考自己的选择,艺术院校则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让专业设置与今天与未来的市场需求挂钩,从而为整个艺术市场的链条输送人才。
[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本文来源:人民网 )
[《 人民日报 》( 2010年03月25日 24 版 《快人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