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术高考 > 艺考动态

学生学相声:传统派“太拘束”学院派“欠火候”

日期:2010/3/11 《北京晚报》
   “三试”请来冯巩担任主考官的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电”)“相声班”,在今年该校表演系的整个招生过程中抢尽了眼球:电影学院能教相声?大学里能培养出相声人才?——在外界的好奇与争议中,报考北电首届“相声班”的孩子们对未来的“科班”相声教育也不甚了了。“相声班”会教些什么?毕业之后是不是真的会去说相声?他们心里也在不断画着问号。
  
  本报调查找到了几名“科班”出身且正在说着相声的演员,从他们的生活、舞台和想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调查起因
  
  入行“90后”相声新人还要继续考文凭
  
  问:你们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答:坐车过来的。
  
  问:……你们是怎么到这儿来“实习”的?
  
  答:哦!我们是学长介绍来的。
  
  晚上9时20分,把换下来的长衫折叠整齐,听完“前辈”们对刚才表演的点评,刘帅和贾凯从剧场后台的窗户翻了出来——今晚的表演还没完,现在堂而皇之地从观众边儿上溜出去似乎不太礼貌,但是等到演出全部结束,很可能就赶不上回“家”的车了。
  
  这是贴着“80后”标签的相声剧社“嘻哈包袱铺”(以下简称“包袱铺”)里唯一的一对儿“90后”搭档。虽说没有郭德纲的“德云社”那么火爆,但这个成立不到两年的相声团体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并且有了固定的粉丝圈子。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演员里头既有从曲艺学校和中戏相声班“科班”毕业的,也有走传统路线拜师学艺的,还有干脆自学成才的。
  
  夜色中的四环路,宽阔而安静,年轻的笑声格外清晰。这天晚上,刘帅和贾凯在台上说“嗨”(兴奋)了,愣是把原定15分钟的段子说多了10分钟。寒风吹来,两个人拉紧衣服穿过天桥,跳上一辆9字头的公交车。
  
  刘帅今年20岁,瘦高个,窄脸庞,自认“人如其名”;贾凯刚刚18岁,笑起来眼睛容易眯成一条线,自认比较“有喜感”。两个人在位于天津的北方曲艺学校学相声,今年中专毕业,还准备继续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拿到大专文凭,现在在“嘻哈包袱铺”的演出就是他们的“实习”。
  
  他们,也许算是相声舞台“入门级”的“科班”演员。台上20分钟的一个段子,在学校里头要想练熟了,至少需要两三个月。
  
  没坐满的公交车晃悠了19站,走到南三环外,刘帅和贾凯摸黑钻进了他们在木樨园附近合租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没暖气,门还破了个洞,嗖嗖的小风吹得刘帅有点感冒。房子唯一的可取之处是便宜,月租只要400块。
  
  刘帅家在燕郊,贾凯则来自河南,虽然“实习”的日子赚钱不多,不过两个小伙儿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已经能养活自己,不问爸妈要钱了!
  
  这对“90后”搭档的一天通常都从下午开始。在“包袱铺”,刘帅和贾凯每周有四五场演出。演出都是晚上,演完之后,仍然兴奋不已的两个人就趁热打铁继续在租住的房间里排练一会儿。睡觉?那都是后半夜的事儿了。
  
  曲艺学校的“相声班”里有三四十名学生,每年会有部队到学校来招文艺兵。毕业之后继续说相声的同学大约有一半,女生极为罕见,多数都转行做主持报幕。“女生说相声太难了!”“主要是吃亏,反应没男的快。”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对于未来,这对搭档目前的打算就是继续留在“包袱铺”演出。如果能养活自己,“那就说一辈子呗!”刘帅说。
  
  “90后想法更尖锐,你无法左右他,他们会听你说,但依然特立独行。”跟这对90后接触时间最长的80后“包袱铺”成员陈印泉坦言,在说“相声”上,80后和90后还是有那么一点“代沟”。
  
  学艺传统派“太拘束”学院派“欠火候”
  
  问:“科班出身”和“拜师学艺”的演员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这就好比学经济学的和开小卖部的。前者能说明白什么供给需求的道理,但不一定能赚到钱;后者开个小店,算个小账,能赚到钱,但说不明白缘由。
  
  虽说演出的是相声、快板这样的传统节目,但是在“嘻哈包袱铺”的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古色古香的剧场里绕梁播放的音乐却是张学友那首小资味道十足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候场室里弥漫着一股烟味儿,手里夹着烟的刘帅说,相声演员不用专门保护嗓子,大家都抽。
  
  在这两个入门级“科班”相声演员看来,科班学习和拜师学艺的一大差别在于“老师”和“先生”。“能叫‘先生’的那就了不得了!”贾凯说,不过,至于具体怎样“了不得”,他也说不太清楚。中专班里能称得上“先生”的老师不多,他俩印象最深的相声大师是苏文茂的长子苏明杰。
  
  本月初,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外,面对“相声班”可能会教些什么内容的问题,一个报考相声班的漂亮姑娘抿了下嘴唇,爽快地答道:“就是说、学、逗、唱吧?”
  
  那么,高校“相声班”里究竟学什么呢?
  
  刘帅和贾凯的“队长”贾旭明,和“包袱铺”的“班主”高晓攀都是从中央戏剧学院的相声“大专班”毕业的。2001年,中戏曾经开办了相声表演、创作“大专班”,主讲老师是冯巩。这个“大专班”让贾旭明获益匪浅,他觉得这个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们怎么去创作。此外,还给了那些想学相声但找不到门路的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能进入这个圈子。
  
  当年的“大专班”有两门专业课,一门是相声,一门是表演。同时应付这两门完全不同的艺术课程,贾旭明和他的同学都觉得课业负担很重。“因为这两者有很难容的地方,比如小品表演的时候眼前有第四堵墙,就是不管观众怎么样,你都当台下没人,演自己的;但相声不同,就算台下只有一个人,你也得照顾到。影视和相声表演如果融合的话,一定是个挺好的事,但是太难了!”他说。
  
  “包袱铺”里有通过各种方式学相声的团员,在贾旭明的印象中,二者的区别在于科班出来的学员“略显新”,而拜师学艺的孩子则“略显旧”。
  
  “科班出身”的学员们似乎更少受到各种传统条框的限制,但他们一直在学校里生活,“没接触过传统艺人,不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业态。”贾旭明说,师从老先生们学传统相声的孩子则受到的限制太多,因为拘束而“略显旧”。而陈印泉则觉得,从小跟师傅学的孩子“胜在悟性好,什么段子拿来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但好多老先生本身文化水平就低;‘学院派’的孩子则胜在会思考,思考相声段子结构、流派等,但实践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回事。
  
  出路相声专业找工作“行不行?台上见”
  
  问:你们在台下的状态跟台上有点像,也是一个捧一个逗的,是习惯了吗?
  
  “逗哏”: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些自己的规则,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按照这个规则来。
  
  “捧哏”:我们只有规则,没有“潜”!
  
  “逗哏”:是没“钱”……
  
  这些年,“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老话题,本科学历是否能给年轻的相声演员们增加求职砝码呢?
  
  几名“包袱铺”的成员都觉得,单纯的一纸文凭没有意义。这个行当的招聘方式很简单:行不行?台上见!
  
  “只要观众像欢迎我们一样欢迎你,那就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陈印泉毕业于一所211重点大学的中文系,说相声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在认可这种“招聘”方式的同时,他觉得只有“说得好”的人远远不够,创作和研究型的相声人才同样重要,但市场却养活不了他们。
  
  “新一代的相声人重要的不是嘴,而是头脑,比如奇志大兵这样的,不是要普通话一定要多么标准,而是在你有想法,能说出观众想听的。但是,我们现在搞相声创作的人少之又少,好相声不值钱。”陈印泉说:“一个好的包袱,你说你是原创,你有证据吗?”
  
  尽管这几年郭德纲让剧场相声重新火爆起来,北京草根相声演员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变,但是相声演员普遍的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在“嘻哈包袱铺”开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演员们每人每月只有600元的收入。来“包袱铺”之前,当时还是兼职“票友”的陈印泉曾经有个五个星期只分到二三十块钱的经历。即便是现在能发出四位数的“工资”,仍然有团员不靠这个糊口。
  
  “就说最‘基层’的,说相声的就不如酒吧里的歌手或者魔术、蛇舞演员赚的多。”陈印泉说:“相声演员不吸引眼球啊!你找个大美女,再弄一大蟒蛇,那多吸引眼球啊!”
  
  这几天,刘帅和贾凯正准备搬家,没暖气的地下室实在没办法住了,他俩又看了一个地上的房间,租金600块一个月,勉强在他们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除了排练和演出,他们俩最频繁的娱乐活动就是去网吧上网,在贾凯的“开心网”账号里,菜地已经开垦完毕,农场里也已经能养所有的珍禽异兽了。
  

更多艺考信息请访问:艺路网艺术高考频道

相关艺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