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法则与戏剧现象的思考
日期:2009/10/27 网络
近年来,戏剧舞台的整体态势,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对稳健的发展。比较自觉地步入了遵循、贴近和符合艺术的创作轨道,并渐渐走向了文化市场机制的运作。应该说,这是改革开发的新时期以来,经过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的洗礼,使我们的舞台走向了成熟、自信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度过了新时期初期,戏剧文化和艺术舞台观念剧变的痛苦,重新确认和接受戏剧文化、艺术舞台的创作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地摆脱、摒弃了经济转型期的形形色色的冲击、干扰,从而所带来的浮躁。因此,回首当代舞台这二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已能比较客观、冷静地去认识自己,去确认自己应得的文化地位了。
然而,在跨越世纪的进程中,戏剧舞台成就的取得,并不能证明处处已是莺歌燕舞,更不能替代或掩盖倾向性的现象,并需要我们进而作些探讨的。这里,只就舞台创作及其演出的规律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有一些也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话题。
(一)
戏剧舞台上的剧目创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常议论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争执的话题。我总觉得当前的创作依然呈现弱势的情状,还是出在一剧之本的剧本上。概言之,一是剧目创作的数量少,每况愈下,没有生产出较多的、可供上演的剧本,导致演出舞台的局限性和质量的贫平。二是偏颇地理解“主旋律”及其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导致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方法。三是创作心态的浮躁,导致渐离“生活”,导致不是媚俗、硬侃就是故作前卫、深沉。
例如关于创作剧目的的量少,《新剧本》主编不久前还说过,“现在全国能写戏的剧作家不过20多位。”“能写出比较有份量的剧本的作家其实很少,能够发表的并不太多。有些很有名气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剧作家队伍如此少,怎能生产出较多的作品?没有一定的数量,岂能出质量?这些都已经是严峻的现实。我们是泱泱的戏剧大国,仍有近三千的正规演出团体,从业人员十分庞大,与剧本和创作人员的数量比较,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任何创造,应该说都有规律可循,都有法则可依,戏剧创作也不会有例外。那怕是“创新”或“标新立异”、“叛经离道”的创作,也有一定的承传因果。同时也必须顾及观众的审美水准、情趣、习惯和接纳的尺度。这里,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的创作创造,都与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有着千丝万缕的扭结。随意、人为的违背和扭曲,是不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观众的检验。这里的违背和扭曲,主要方面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艺术自身规律的把握。
就其前者论之,剧作家杨利民、杨宝琛近几年的各自两部作品,便是最好的写照。杨利民以自己的生活优势,写油田的人和事而成才成名。他的“石油题材”的戏,几乎一出比一出出色,直至话剧《地质师》的成功,从创作生活的角度上来看,是他大半辈子对生活深深地的积累、认识甚至真诚地崇拜的结果。然而,他之后不久写的话剧《在这个家庭里》,虽然其背景也沾点“油气”,却给人颇有拚揍生活之感,起码缺乏对生活的激情,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样,杨宝琛也有类似的结症。他的《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如此感人肺腑的一曲生活之歌也是生命之歌,同样是他对生活全身心地投入。他自己坦陈地说过,他将自己的生活积累都投进这部戏里去了。从舞台上来看,我是完全相信的。那末之后的两部话题就逊色了。主要问题也是出在对生活的把握上,好象是《北京往北是北大荒》的剩余边角材料拚贴而成的,而少了创造的影子。
就其后者言之,遵循艺术规律并不是等同于守旧和陈俗。田沁鑫的话剧《生死场》,我认为就是较好地把握艺术规律的例证。又编又导的年轻的田沁鑫,居然捧出了这样的超越平庸的惊世之作,是出乎人的意外的。我看过她之前执导的几出戏,给我的印象是属于当代“前卫”派一类的导演。象《生死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是“扬短避长”的艺术冒险。其之所以能获成功的主要基点是,把握戏剧的创作法则,写活了“人”,包括出色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语言。并没有进行花里乎悄的、外在包装,没有取悦的调侃,没有矫情的表演,一切从生活出发,人物出发,营造起独特的戏剧氛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基础上,适度借鉴戏曲传统表现手法,又揉进布莱希特的“间离因素”。因此,我认为她在艺术的体现和体验之间,找到了较准备的位置和方法。换言之,在她身上,既吸纳传统的,又不摒弃前卫的,是较为严谨、严格的,按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创造了这一个舞台的精品。
(二)
当今的戏剧舞台上,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我发现好多地方,好多演出团体,一旦确定是培育的、重点的、去参评奖项的剧目,其剧本基础还未坚实,就匆匆地将更多的精力、经费投向二度创作上,具体的表现在外聘导演及有关主创人员。造成这种现象一是导演人才相对短缺;二是有非艺术因素,如评奖等因素的干扰。借助外来的艺术力量,适度的聘用院团外的导演等主创人员,是无可非议的。通过这样的借用、交流,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也是一条正常的途径。但是,目前有滥聘的倾向,其有关主管部门的潜在动机是否纯正?如日后增加参评获奖的保险系数一类,无疑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因由。评奖本义应是催化或激励艺术的发展,可是一旦染上这类戏剧因素之外的功利化的色彩,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了。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演出团体演出的戏,主创人员几乎都是外请的,包括演员。一旦评完奖,或晋京演出结束,回到当地根本无法再演出,这样的创造对本地艺术的建设究竟有何积极意义呢?凡事必有度。如果过度依赖外聘导演和有关人员创造势,而排斥本地人员理可承担的任务,必将会挫伤、委缩本土艺术人员创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本土艺术人员的艺术生存空间。因此,聘用人员也得制定一个法规,宛如足球的球队聘用外籍球员一样,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平等的形成良性的竞演机制。
我不笼统地否定评奖活动。关键在于评出标杆性的作品,评出艺术家们的积极性,繁荣戏剧文化。目前需要的是淡化。要把评奖的杠杆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可能是健全评奖活动的一个途径。获奖的戏应该是较好的市场效应。如果投入不了或很难投入市场的演出,即使是获奖作品,也得打个问号了。既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们终极的目标。
近年来,出现热衷于舞台豪华版的制作,贵族化操作倾向,我认为既不完全符合艺术的规律,也有违于当今的“国情”的。如一些戏曲、歌剧、舞剧的舞台上,竞相效仿,不管艺术上是否值得,不管院团自身的艺术承受能力,也不管是否适宜今天的文化市场,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动辄几百万。从已经操作过的舞台实践来看,令人满意的屈指可数。
去年底上海进京演出的几台戏,其中给人突出印象的是舞台的大制作。所谓舞台的大制作,主要是指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化了较多的经费,投入了较大的力量。为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如越剧《红楼梦》的演出,就是一台典型的大制作的舞台,化费了三百多万元。演出的布景等需要用八个集装箱装运。在京的演出场所,非为“保利剧场”莫属(其实也没有能够全部装置上)。从积极意义上来说,《红楼梦》舞台表现了国际大都市的一定程度的大文化手笔。然而,我想坦率地说:它在艺术创造上并没有由于大制作有了更多的大建树,强烈的外在景观的铺张,似乎冲淡了观众对戏剧思想和人物命运的关注。
我对舞台的大制作,不抱任何的偏见,绝不能一概照搬或一概排斥,更不能形成一种导向、定势或模式,必须要慎之又慎的策划、权衡后,才能付之操作。如果说《红楼梦》算“成功”的话,也只是一个个例,不要被个例现象所误导。我认为仍不能忘却艺术创造的规律,只关注外在的样式而忽视艺术自身的开掘。舞台创造的大手笔不等同于舞台的大制作。如果尚无主客观的、戏内戏外的成熟因素,大制作应该缓行!因为目前的演出市场,还掺揉着很多非市场行为,还受一定的非艺术因素的干扰,还很不成熟和经不起多大风雨。达到市场化的大制作,还要走一段相当艰辛的路。
(三)
眼下,创作队伍的流失,高质量作品不多,我想与国家级演出团体的建设也有关连。这些演出团体应该说是舞台上主力队伍,它的主体形象就能代表当代舞台艺术水准的高下,即便在文化市场的运行中,也存在着标杆、导向的作用和义务。
拿北京的几家大剧院来说,这支主力队伍的剧目建设中,就缺乏这方面的作用。一是质量较高的演出作品较少;二是剧目推出有一定的随意性。例如,一家大京剧院连着两届的自己的京剧节,就没有推出一部完整的、新编(包括改编)的大戏,我认为是并不正常的。又例如有的剧院近年推出的新剧目,盲目所谓与“国际”接轨,如演出一些在境外已并不前卫的前卫小剧场戏等,既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也有点随意性,也是与大剧院不相称的。一个剧院(团)的社会形象就是演出的剧目,没有自己相匹配的、高质量的剧目产出,那么,它在其他方面工作再出色,这个剧院就会失去生命力和队伍的凝聚力,也渐渐会被观众摒弃和遗忘了。
我想一个大的剧院,应该有自己的主创班子(主要是剧作班子),完全依靠社会性的、外来的来稿剧本,采用率几乎很低。从北京几家话剧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来看,占主要比例的是本院剧作家的作品,而且较为成功的作品也是本院剧作家的作品。本院的剧作家了解自己剧院的整体风格,可以扬长避短。无疑,写出来的作品成活率必然较高了。人们曾褒扬戏剧家于是之“抓”(组织创作)剧目有方,他虽然幽默地说是剧作家“写”出来的而不是“抓”出来的。从艺术实践得到证明,创作还得要“抓”,而且还得下力度。如果没有自己的创作班子,你能去“抓”谁呢?据我所知,凡没有能正常的推出好戏的剧院,其中一个因素是本身没有健全的创作班子,也无法对剧院的剧目建设有计划的、有序的运作。剧目建设不是心血来潮,急就章地能弄成。培养自己的创作队伍,有一定的计划,去“抓”创作适合于自
然而,在跨越世纪的进程中,戏剧舞台成就的取得,并不能证明处处已是莺歌燕舞,更不能替代或掩盖倾向性的现象,并需要我们进而作些探讨的。这里,只就舞台创作及其演出的规律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有一些也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话题。
(一)
戏剧舞台上的剧目创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常议论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争执的话题。我总觉得当前的创作依然呈现弱势的情状,还是出在一剧之本的剧本上。概言之,一是剧目创作的数量少,每况愈下,没有生产出较多的、可供上演的剧本,导致演出舞台的局限性和质量的贫平。二是偏颇地理解“主旋律”及其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导致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方法。三是创作心态的浮躁,导致渐离“生活”,导致不是媚俗、硬侃就是故作前卫、深沉。
例如关于创作剧目的的量少,《新剧本》主编不久前还说过,“现在全国能写戏的剧作家不过20多位。”“能写出比较有份量的剧本的作家其实很少,能够发表的并不太多。有些很有名气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剧作家队伍如此少,怎能生产出较多的作品?没有一定的数量,岂能出质量?这些都已经是严峻的现实。我们是泱泱的戏剧大国,仍有近三千的正规演出团体,从业人员十分庞大,与剧本和创作人员的数量比较,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任何创造,应该说都有规律可循,都有法则可依,戏剧创作也不会有例外。那怕是“创新”或“标新立异”、“叛经离道”的创作,也有一定的承传因果。同时也必须顾及观众的审美水准、情趣、习惯和接纳的尺度。这里,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的创作创造,都与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有着千丝万缕的扭结。随意、人为的违背和扭曲,是不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观众的检验。这里的违背和扭曲,主要方面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艺术自身规律的把握。
就其前者论之,剧作家杨利民、杨宝琛近几年的各自两部作品,便是最好的写照。杨利民以自己的生活优势,写油田的人和事而成才成名。他的“石油题材”的戏,几乎一出比一出出色,直至话剧《地质师》的成功,从创作生活的角度上来看,是他大半辈子对生活深深地的积累、认识甚至真诚地崇拜的结果。然而,他之后不久写的话剧《在这个家庭里》,虽然其背景也沾点“油气”,却给人颇有拚揍生活之感,起码缺乏对生活的激情,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样,杨宝琛也有类似的结症。他的《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如此感人肺腑的一曲生活之歌也是生命之歌,同样是他对生活全身心地投入。他自己坦陈地说过,他将自己的生活积累都投进这部戏里去了。从舞台上来看,我是完全相信的。那末之后的两部话题就逊色了。主要问题也是出在对生活的把握上,好象是《北京往北是北大荒》的剩余边角材料拚贴而成的,而少了创造的影子。
就其后者言之,遵循艺术规律并不是等同于守旧和陈俗。田沁鑫的话剧《生死场》,我认为就是较好地把握艺术规律的例证。又编又导的年轻的田沁鑫,居然捧出了这样的超越平庸的惊世之作,是出乎人的意外的。我看过她之前执导的几出戏,给我的印象是属于当代“前卫”派一类的导演。象《生死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是“扬短避长”的艺术冒险。其之所以能获成功的主要基点是,把握戏剧的创作法则,写活了“人”,包括出色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语言。并没有进行花里乎悄的、外在包装,没有取悦的调侃,没有矫情的表演,一切从生活出发,人物出发,营造起独特的戏剧氛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基础上,适度借鉴戏曲传统表现手法,又揉进布莱希特的“间离因素”。因此,我认为她在艺术的体现和体验之间,找到了较准备的位置和方法。换言之,在她身上,既吸纳传统的,又不摒弃前卫的,是较为严谨、严格的,按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创造了这一个舞台的精品。
(二)
当今的戏剧舞台上,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我发现好多地方,好多演出团体,一旦确定是培育的、重点的、去参评奖项的剧目,其剧本基础还未坚实,就匆匆地将更多的精力、经费投向二度创作上,具体的表现在外聘导演及有关主创人员。造成这种现象一是导演人才相对短缺;二是有非艺术因素,如评奖等因素的干扰。借助外来的艺术力量,适度的聘用院团外的导演等主创人员,是无可非议的。通过这样的借用、交流,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也是一条正常的途径。但是,目前有滥聘的倾向,其有关主管部门的潜在动机是否纯正?如日后增加参评获奖的保险系数一类,无疑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因由。评奖本义应是催化或激励艺术的发展,可是一旦染上这类戏剧因素之外的功利化的色彩,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了。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演出团体演出的戏,主创人员几乎都是外请的,包括演员。一旦评完奖,或晋京演出结束,回到当地根本无法再演出,这样的创造对本地艺术的建设究竟有何积极意义呢?凡事必有度。如果过度依赖外聘导演和有关人员创造势,而排斥本地人员理可承担的任务,必将会挫伤、委缩本土艺术人员创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本土艺术人员的艺术生存空间。因此,聘用人员也得制定一个法规,宛如足球的球队聘用外籍球员一样,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平等的形成良性的竞演机制。
我不笼统地否定评奖活动。关键在于评出标杆性的作品,评出艺术家们的积极性,繁荣戏剧文化。目前需要的是淡化。要把评奖的杠杆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可能是健全评奖活动的一个途径。获奖的戏应该是较好的市场效应。如果投入不了或很难投入市场的演出,即使是获奖作品,也得打个问号了。既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们终极的目标。
近年来,出现热衷于舞台豪华版的制作,贵族化操作倾向,我认为既不完全符合艺术的规律,也有违于当今的“国情”的。如一些戏曲、歌剧、舞剧的舞台上,竞相效仿,不管艺术上是否值得,不管院团自身的艺术承受能力,也不管是否适宜今天的文化市场,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动辄几百万。从已经操作过的舞台实践来看,令人满意的屈指可数。
去年底上海进京演出的几台戏,其中给人突出印象的是舞台的大制作。所谓舞台的大制作,主要是指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化了较多的经费,投入了较大的力量。为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如越剧《红楼梦》的演出,就是一台典型的大制作的舞台,化费了三百多万元。演出的布景等需要用八个集装箱装运。在京的演出场所,非为“保利剧场”莫属(其实也没有能够全部装置上)。从积极意义上来说,《红楼梦》舞台表现了国际大都市的一定程度的大文化手笔。然而,我想坦率地说:它在艺术创造上并没有由于大制作有了更多的大建树,强烈的外在景观的铺张,似乎冲淡了观众对戏剧思想和人物命运的关注。
我对舞台的大制作,不抱任何的偏见,绝不能一概照搬或一概排斥,更不能形成一种导向、定势或模式,必须要慎之又慎的策划、权衡后,才能付之操作。如果说《红楼梦》算“成功”的话,也只是一个个例,不要被个例现象所误导。我认为仍不能忘却艺术创造的规律,只关注外在的样式而忽视艺术自身的开掘。舞台创造的大手笔不等同于舞台的大制作。如果尚无主客观的、戏内戏外的成熟因素,大制作应该缓行!因为目前的演出市场,还掺揉着很多非市场行为,还受一定的非艺术因素的干扰,还很不成熟和经不起多大风雨。达到市场化的大制作,还要走一段相当艰辛的路。
(三)
眼下,创作队伍的流失,高质量作品不多,我想与国家级演出团体的建设也有关连。这些演出团体应该说是舞台上主力队伍,它的主体形象就能代表当代舞台艺术水准的高下,即便在文化市场的运行中,也存在着标杆、导向的作用和义务。
拿北京的几家大剧院来说,这支主力队伍的剧目建设中,就缺乏这方面的作用。一是质量较高的演出作品较少;二是剧目推出有一定的随意性。例如,一家大京剧院连着两届的自己的京剧节,就没有推出一部完整的、新编(包括改编)的大戏,我认为是并不正常的。又例如有的剧院近年推出的新剧目,盲目所谓与“国际”接轨,如演出一些在境外已并不前卫的前卫小剧场戏等,既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也有点随意性,也是与大剧院不相称的。一个剧院(团)的社会形象就是演出的剧目,没有自己相匹配的、高质量的剧目产出,那么,它在其他方面工作再出色,这个剧院就会失去生命力和队伍的凝聚力,也渐渐会被观众摒弃和遗忘了。
我想一个大的剧院,应该有自己的主创班子(主要是剧作班子),完全依靠社会性的、外来的来稿剧本,采用率几乎很低。从北京几家话剧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来看,占主要比例的是本院剧作家的作品,而且较为成功的作品也是本院剧作家的作品。本院的剧作家了解自己剧院的整体风格,可以扬长避短。无疑,写出来的作品成活率必然较高了。人们曾褒扬戏剧家于是之“抓”(组织创作)剧目有方,他虽然幽默地说是剧作家“写”出来的而不是“抓”出来的。从艺术实践得到证明,创作还得要“抓”,而且还得下力度。如果没有自己的创作班子,你能去“抓”谁呢?据我所知,凡没有能正常的推出好戏的剧院,其中一个因素是本身没有健全的创作班子,也无法对剧院的剧目建设有计划的、有序的运作。剧目建设不是心血来潮,急就章地能弄成。培养自己的创作队伍,有一定的计划,去“抓”创作适合于自
相关舞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