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是自由的
日期:2009/10/27 网络
不久之前,我在我的老家看了一台晚会,叫《“乡音乡情”文艺晚会》,是为了招待海外“宁波帮”的一台主题性晚会,其内容当然是唱乡音、叙乡情的“大并盘”式的舞台演出,然而,提供整台晚会的舞台美术的景观,或者说它的演出样式,却不是常常见到的“大并盘”的样式,而是相反,是比较完整的舞台整体。它的主体形象,是一组带有小桥流水的、青瓦白墙的江南民居。它装置在转台上,根据演出的需要,可以左右转动。同时,时而可快,时而可慢,让观众从不同方位,观赏了洋溢着水乡情趣的舞台画面。令每一位海外的游子,面对这熟悉的、曾经养育过他们的这方土地,无不为之动容的。这个舞台的设计者,就是本人要写的戴先生延年。说先生,似乎有点距离了。说师弟,还较妥切。故将写来再说。
戴延年早就进入成熟的创作阶段了。近20年来,他的设计作品,我基本上都看过。除去在电视剧中混口饭吃的作品之外(如《我爱我家》、《皇城根儿》、《欢乐家庭》等),我看到的主要是在舞台上。因此,我想主要针对他的戏剧舞台上的舞台美术创作,谈一些自己的观感。
戴延年的舞台设计作品,如文题:舞台是自由的。我不能完全揣摩他每一台戏的创作心态,但他的作品所呈现的风韵,所展示的心灵,所张扬的气场,我认为是自由的,翱翔着自由的翅膀,矫健的翅膀,搏击在蓝天白云上。正如他所在的空军演出团体,独特的创造氛围中,似乎给予了他创造的生命。并不因为舞台时空的制约,并不因为军事题材的制约,也并不因为目前演出条件的制约,而显得刻版、木呐,显得循规蹈矩,显得缺乏灵气的常规足迹。我综观他的舞台,无论是军事题材的命题性的舞台,还是将触觉伸向生活化的历史性的舞台;无论是象征性的、倾注着意写的舞台,还是打破传统空间关系的散点式舞台,始终精神抖擞,营造起灵动的自由的创造气息。我想,从下列的几台戏的设计创作,来读解他的创造法则,来论证自己的审美判断。
(一)《凯旋在子夜》,相对而言,是他的一出比较前期的作品。虽然属前期,但是仍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出描写当代战争的舞台剧,无疑是要表现当代军人的气魄和风貌,要表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因而,也需要在演出的直观形象上,要有火药味,要有一定的战火的场面,等等。同时,又由于场景比较多,时空跨度大。显然,在这样的舞台上,采用传统的写实的手段是行不通了。于是,与导演王贵为主要的合作者一起,将目光投向抽象的表现主义的手法,是顺理成章的路子了。舞台总体的表现手法,融入戏曲、音乐、舞蹈、乃至哑剧的艺术元素,创造了表现当代战争题材的艺术化的符号,构架成自己的演出风格。落实在戏剧外在的样式上,则与导演默契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从组织舞台空间入手,创造一个自由度大的、较开阔的、多层次的演出空间。同时,努力寻找象征性的表现语汇。为此,戴延年在舞台上设计了一套基本不变的、中性多义的梯架结构,来确认舞台的主体形象。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态应对动态,来适应戏剧的时空变化,去推动戏剧冲突和矛盾的发展。全剧景观中,三个直通天桥的梯子,后区横贯着错落有致的框架平台,和悬在背景上一个硕大的平面图形,组成了非写实的多元空间,不仅使舞台景观自身强化样式感,也为流动性的、略带“程式”味的表现性的表演,提供了自由创造的可能。戴延年说:“舞台本身就是假的,全假也就易真了。采用非写实的象征性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戏剧动作,深化戏剧的内涵,使演出形式总体上的完整统一。”
(二)《特殊军营》虽然也是一出军事题材的戏,却已经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了,它的舞台已经“转移”到了坐落在上海大都市豪华的宾馆里了。好像当年《霓虹灯下哨兵》舞台那样,宛如成了当代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了。与《凯》剧一样的是,该剧也是多场次的演出,需要从多方位的空间视角去展示军人的生活。导演林兆华也是一位不“安分守己”的导演,也是追求时空自由的导演。戴延年在与导演磨合中,也是跳出了再现性的传统圈子。舞台主要表演区内,设置了三层框架的平台,一下子叠加起上下三个层次的空间。同时,每一层平台又是采用现代装饰材料金属管构成,也一下子去掉了“土味”。一层为宾馆的大厅、酒吧间,灯红酒绿,时尚且又气派;二层则是单调朴素的军人营房,与一层的环境形成了极强烈的鲜明对照;三层是通向室外的阳台,可以看到这座大城市的“背景。”然而,这个“背景”也不是再现性的:在舞台的右侧一直延伸到天幕区的一角,设置了一幅可以反投的塑料大屏幕,随着时空的转变,投射相应的形象,如上海的俯视图、五光十色的夜景、壮观的黄浦大桥、以及草坪绿地等,用来交待戏剧环境。可以看到,多层结构的抽象的主体空间,与局部(指反投屏幕)的描绘性空间,作了有机的揉合,从而强化了舞台整体的假定性。布莱希特常常运用“间离效果”,让观众对熟知的事物(景观上则可以指熟知的环境),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思考,产生新的乐趣和审美判断。我想,这台景创造的虚实相兼的空间和确认假定性的原则,是充满了“间离因素”的。
(三)《湘江湘江》的舞台设计,我用时髦和文雅的一句话:是血与火的洗礼。这出戏本身也是血与火的洗礼。舞台画面以极简约却又厚重的形象,展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最残酷的一幕。舞台的主体是写实的,但它只体现在湘江岸边的特殊的舞台环境。这种叠加的城墙般的舞台结构和描述,像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是赋予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红军北上的艰难,象征红军浴血奋战的残酷;它象征这块土地的厚重,象征这支军队必胜的信念。从舞台体现上来说,这个景的造型结构,给导演提供了更强的舞台表现的力度。阶梯型的结构,是比较组合成可变的、有支点、有力度的画面。最后的画面,付出了极大牺牲代价,终于突破敌人前堵后追的围剿,占领的列车徐徐从舞台中间的深处向前驶来,悲壮的气氛、壮烈的场面,将全剧推向了高潮,令每一个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的。这个戏剧高潮的形成,应该说是得到了舞台直观形象创造所支撑的。人们从这个画面里,毫无疑问,会引起共鸣,会进入这样的舞台意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晴空霹雳》也是一出必需要提及的设计作品。由于戴延年在空军的演出团体,他的创作对象必需要关注空军题材,必需遵命于这个领域的创作。他已有一系列反映当代空军生活题材的作品了。除了《晴空.霹雳》、《特殊军营》、《凯旋在子夜》之外,还有《甘巴拉》、《豪情盖天》、《和平之翼》等等,成了他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睛》剧无疑是反映当代空军建设的戏。虽然,这出剧目的本身并未能在舞台上产生“霹雳”的效果,然而,它的舞台“睛空”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倒让观众的眼球为之一亮,以不同倾斜的几何体块面中,映出局部的环境示意,以一当十,以拼贴的手段,简洁、空灵、有力,展示出当代空军奋发的精神和勇于搏击长空的气魄。不必讳言,军营的舞台是存在着“单调”的一面,如果在视觉形象上不去打破常规的画面,去寻找“刺激”的、动态性的、不可预测的舞台美术语言,是很难让观众产生或保持观赏的兴趣点。戴延年在《晴》剧的舞台上,就做了这方面的努力。
(五)《霸王别姬》是一出小剧场舞台的演出。小剧场戏剧的舞台美术创作更有较大的空间自由度,倒不是说它提供空间的大小而言,而是在当前,我们的小剧场演出场所十分不规范,什么样的场所都有,尚未有专门的为小剧场演出而建造的舞台。鉴于这种现状,给设计者提供了利弊皆有的创造可能性。我看到的《霸王别姬》的演出,就是在北京人艺的小剧场(也是旧仓库改造的)。话剧的《霸王别姬》,对这个传统的戏剧故事作了重新的解读,舞台的样式也作了自己的注释。在一个毫无具象可言的台面上,有一组能登上去的楼梯,有兵马俑,有“排优俑”,有石碑雕刻,有佛龛状装置,有可上升的秋千及装饰性图饰等。它们之间有多大的有机联系,更多的是凭借每一个人自己的想象了。但有一点可以说,是被撕碎的历史碎片,“随意”地散落在舞台上。我想是有助于读解的。表演者利用这堆诸物,可视作心灵或精神的寄托,情系所依,也可视作表演的支点。反正,空间的运用,一半依靠表演者自己去把握了。它的自由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俗世奇人》,较为近期的一出小剧场演出,已与《霸王别姬》拉近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展示一个多世纪之前清末民初的民俗世情,和略具怪才奇才的、小民百姓的生活,展示一些破碎的、凄苦的、无奈的人生况味。因而说,反映的是一个高度的、被扭曲的社会,揭示的也是心灵被扭曲的群体。戴延年干脆用写真的建筑画面,组合成倾斜、变形的舞台环境,将拼贴而成的图象的真实与整体舞台“荒诞”的结构相统一,因而,观众看到的整个演出的形象,从外在的到内在的形象,一句话,就可概括:扭曲。进而说变态、怪诞,丝丝入扣,渗透着那个社会的败落、悲哀,那个岁月俗人人生的怆凉、凄苦。舞台的外部形象,已参与了戏剧演出整体语言的表述了,甚至给予了观众直觉上的提示。因此,这个小剧场的舞台设计,同样是摒弃了再现性的手段,设置了“碎片”状的时空,给予了整体演出高度的自由。
以上六台戏,只是戴延年舞台上的代表性的创造,我也只是以此为靶子,表述了他对舞台空间的创作观念。我认为创造舞台自由的空间,是他设计的主要理念。这种理念,已被众多的有自觉创造意识的设计家所共识,也被不少导演艺术家所理解和默契地运用。我认为,在舞台上的空间,凡疏理合理的、可以自如灵活运用的、富有机趣而又能洋溢生命活力的空间,就能定夺它演出的成功了。
戴延年的舞台创造,也有他的局限性,主要还是题材的局限性。这个责任主要不是他自身的因素,而是面对的是创作环境而言的。因为,他所遇到的剧目,大多数是“原创”的,而且是并不太成熟的作品,应景性的作品。这样,给了他更多的创造难题。主要是文本不稳定,乃至不成熟。
戴延年早就进入成熟的创作阶段了。近20年来,他的设计作品,我基本上都看过。除去在电视剧中混口饭吃的作品之外(如《我爱我家》、《皇城根儿》、《欢乐家庭》等),我看到的主要是在舞台上。因此,我想主要针对他的戏剧舞台上的舞台美术创作,谈一些自己的观感。
戴延年的舞台设计作品,如文题:舞台是自由的。我不能完全揣摩他每一台戏的创作心态,但他的作品所呈现的风韵,所展示的心灵,所张扬的气场,我认为是自由的,翱翔着自由的翅膀,矫健的翅膀,搏击在蓝天白云上。正如他所在的空军演出团体,独特的创造氛围中,似乎给予了他创造的生命。并不因为舞台时空的制约,并不因为军事题材的制约,也并不因为目前演出条件的制约,而显得刻版、木呐,显得循规蹈矩,显得缺乏灵气的常规足迹。我综观他的舞台,无论是军事题材的命题性的舞台,还是将触觉伸向生活化的历史性的舞台;无论是象征性的、倾注着意写的舞台,还是打破传统空间关系的散点式舞台,始终精神抖擞,营造起灵动的自由的创造气息。我想,从下列的几台戏的设计创作,来读解他的创造法则,来论证自己的审美判断。
(一)《凯旋在子夜》,相对而言,是他的一出比较前期的作品。虽然属前期,但是仍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出描写当代战争的舞台剧,无疑是要表现当代军人的气魄和风貌,要表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因而,也需要在演出的直观形象上,要有火药味,要有一定的战火的场面,等等。同时,又由于场景比较多,时空跨度大。显然,在这样的舞台上,采用传统的写实的手段是行不通了。于是,与导演王贵为主要的合作者一起,将目光投向抽象的表现主义的手法,是顺理成章的路子了。舞台总体的表现手法,融入戏曲、音乐、舞蹈、乃至哑剧的艺术元素,创造了表现当代战争题材的艺术化的符号,构架成自己的演出风格。落实在戏剧外在的样式上,则与导演默契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从组织舞台空间入手,创造一个自由度大的、较开阔的、多层次的演出空间。同时,努力寻找象征性的表现语汇。为此,戴延年在舞台上设计了一套基本不变的、中性多义的梯架结构,来确认舞台的主体形象。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态应对动态,来适应戏剧的时空变化,去推动戏剧冲突和矛盾的发展。全剧景观中,三个直通天桥的梯子,后区横贯着错落有致的框架平台,和悬在背景上一个硕大的平面图形,组成了非写实的多元空间,不仅使舞台景观自身强化样式感,也为流动性的、略带“程式”味的表现性的表演,提供了自由创造的可能。戴延年说:“舞台本身就是假的,全假也就易真了。采用非写实的象征性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戏剧动作,深化戏剧的内涵,使演出形式总体上的完整统一。”
(二)《特殊军营》虽然也是一出军事题材的戏,却已经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了,它的舞台已经“转移”到了坐落在上海大都市豪华的宾馆里了。好像当年《霓虹灯下哨兵》舞台那样,宛如成了当代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了。与《凯》剧一样的是,该剧也是多场次的演出,需要从多方位的空间视角去展示军人的生活。导演林兆华也是一位不“安分守己”的导演,也是追求时空自由的导演。戴延年在与导演磨合中,也是跳出了再现性的传统圈子。舞台主要表演区内,设置了三层框架的平台,一下子叠加起上下三个层次的空间。同时,每一层平台又是采用现代装饰材料金属管构成,也一下子去掉了“土味”。一层为宾馆的大厅、酒吧间,灯红酒绿,时尚且又气派;二层则是单调朴素的军人营房,与一层的环境形成了极强烈的鲜明对照;三层是通向室外的阳台,可以看到这座大城市的“背景。”然而,这个“背景”也不是再现性的:在舞台的右侧一直延伸到天幕区的一角,设置了一幅可以反投的塑料大屏幕,随着时空的转变,投射相应的形象,如上海的俯视图、五光十色的夜景、壮观的黄浦大桥、以及草坪绿地等,用来交待戏剧环境。可以看到,多层结构的抽象的主体空间,与局部(指反投屏幕)的描绘性空间,作了有机的揉合,从而强化了舞台整体的假定性。布莱希特常常运用“间离效果”,让观众对熟知的事物(景观上则可以指熟知的环境),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思考,产生新的乐趣和审美判断。我想,这台景创造的虚实相兼的空间和确认假定性的原则,是充满了“间离因素”的。
(三)《湘江湘江》的舞台设计,我用时髦和文雅的一句话:是血与火的洗礼。这出戏本身也是血与火的洗礼。舞台画面以极简约却又厚重的形象,展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最残酷的一幕。舞台的主体是写实的,但它只体现在湘江岸边的特殊的舞台环境。这种叠加的城墙般的舞台结构和描述,像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是赋予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红军北上的艰难,象征红军浴血奋战的残酷;它象征这块土地的厚重,象征这支军队必胜的信念。从舞台体现上来说,这个景的造型结构,给导演提供了更强的舞台表现的力度。阶梯型的结构,是比较组合成可变的、有支点、有力度的画面。最后的画面,付出了极大牺牲代价,终于突破敌人前堵后追的围剿,占领的列车徐徐从舞台中间的深处向前驶来,悲壮的气氛、壮烈的场面,将全剧推向了高潮,令每一个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的。这个戏剧高潮的形成,应该说是得到了舞台直观形象创造所支撑的。人们从这个画面里,毫无疑问,会引起共鸣,会进入这样的舞台意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晴空霹雳》也是一出必需要提及的设计作品。由于戴延年在空军的演出团体,他的创作对象必需要关注空军题材,必需遵命于这个领域的创作。他已有一系列反映当代空军生活题材的作品了。除了《晴空.霹雳》、《特殊军营》、《凯旋在子夜》之外,还有《甘巴拉》、《豪情盖天》、《和平之翼》等等,成了他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睛》剧无疑是反映当代空军建设的戏。虽然,这出剧目的本身并未能在舞台上产生“霹雳”的效果,然而,它的舞台“睛空”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倒让观众的眼球为之一亮,以不同倾斜的几何体块面中,映出局部的环境示意,以一当十,以拼贴的手段,简洁、空灵、有力,展示出当代空军奋发的精神和勇于搏击长空的气魄。不必讳言,军营的舞台是存在着“单调”的一面,如果在视觉形象上不去打破常规的画面,去寻找“刺激”的、动态性的、不可预测的舞台美术语言,是很难让观众产生或保持观赏的兴趣点。戴延年在《晴》剧的舞台上,就做了这方面的努力。
(五)《霸王别姬》是一出小剧场舞台的演出。小剧场戏剧的舞台美术创作更有较大的空间自由度,倒不是说它提供空间的大小而言,而是在当前,我们的小剧场演出场所十分不规范,什么样的场所都有,尚未有专门的为小剧场演出而建造的舞台。鉴于这种现状,给设计者提供了利弊皆有的创造可能性。我看到的《霸王别姬》的演出,就是在北京人艺的小剧场(也是旧仓库改造的)。话剧的《霸王别姬》,对这个传统的戏剧故事作了重新的解读,舞台的样式也作了自己的注释。在一个毫无具象可言的台面上,有一组能登上去的楼梯,有兵马俑,有“排优俑”,有石碑雕刻,有佛龛状装置,有可上升的秋千及装饰性图饰等。它们之间有多大的有机联系,更多的是凭借每一个人自己的想象了。但有一点可以说,是被撕碎的历史碎片,“随意”地散落在舞台上。我想是有助于读解的。表演者利用这堆诸物,可视作心灵或精神的寄托,情系所依,也可视作表演的支点。反正,空间的运用,一半依靠表演者自己去把握了。它的自由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俗世奇人》,较为近期的一出小剧场演出,已与《霸王别姬》拉近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展示一个多世纪之前清末民初的民俗世情,和略具怪才奇才的、小民百姓的生活,展示一些破碎的、凄苦的、无奈的人生况味。因而说,反映的是一个高度的、被扭曲的社会,揭示的也是心灵被扭曲的群体。戴延年干脆用写真的建筑画面,组合成倾斜、变形的舞台环境,将拼贴而成的图象的真实与整体舞台“荒诞”的结构相统一,因而,观众看到的整个演出的形象,从外在的到内在的形象,一句话,就可概括:扭曲。进而说变态、怪诞,丝丝入扣,渗透着那个社会的败落、悲哀,那个岁月俗人人生的怆凉、凄苦。舞台的外部形象,已参与了戏剧演出整体语言的表述了,甚至给予了观众直觉上的提示。因此,这个小剧场的舞台设计,同样是摒弃了再现性的手段,设置了“碎片”状的时空,给予了整体演出高度的自由。
以上六台戏,只是戴延年舞台上的代表性的创造,我也只是以此为靶子,表述了他对舞台空间的创作观念。我认为创造舞台自由的空间,是他设计的主要理念。这种理念,已被众多的有自觉创造意识的设计家所共识,也被不少导演艺术家所理解和默契地运用。我认为,在舞台上的空间,凡疏理合理的、可以自如灵活运用的、富有机趣而又能洋溢生命活力的空间,就能定夺它演出的成功了。
戴延年的舞台创造,也有他的局限性,主要还是题材的局限性。这个责任主要不是他自身的因素,而是面对的是创作环境而言的。因为,他所遇到的剧目,大多数是“原创”的,而且是并不太成熟的作品,应景性的作品。这样,给了他更多的创造难题。主要是文本不稳定,乃至不成熟。
相关舞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