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学堂 > 舞台美术

绿叶扶红花一一简评评剧节的舞美创作

日期:2009/10/27 网络
  仲秋,在唐山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评剧节上,参评演出的12台剧目,各具特色和风格,包括每个舞台上的舞台美术创作,也展现了多采多姿的的舞台样式,客观地反映了当代评剧舞台艺术应有的水平。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的整体创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具有综合因素,除了布景设计外,包括灯光、服装化妆及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艺术创造。概言之,就是创造舞台外部的、直观的形象,就是寻找样式,创造样式。评剧节上,《半江清澈半江红》的舞台,以极为洗练的笔墨,描绘性地展现了兴安岭麓的松林、松花江畔的江涛,为八位抗联女战士浴血苦战、英勇投江牺牲提供了戏剧化的外部环境,从而为戏剧思想的外化创造了可能。其他舞台,如《西柏坡》的整台,厚实、质朴,宛如柏坡人那样,呈现了刚毅的、黑白分明的木刻效果;如《辽河湾》的舞台,采用民间剪纸的造型手段,极富关外浓烈的风情;如《三关明月》的传统演出中,精心选用的服装服饰,丰富了传统舞台的单一性;又如《雪花飘飘》演出中台中套台的空间处理,简约的绘画性环境的渲染,一下子勾勒了一个时代的色彩;等等,都各自寻求了自己的表现语言,无论是风格化的样式还是传统虚空的意写,都与戏剧思想之间,有机地架构起一座审美桥梁,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无庸讳忌,舞台美术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形式,就是创造适合于这一出戏的独特的样式,从而创造一种别具意蕴的形式美,有利于演出的外部整体形象的升华,产生真正的戏剧形象。
  评剧是相当平民化的戏剧品种,扎根在基层,生活在百姓的视野中,正是它自己艺术力量的所在。舞美创造也应该与剧种的平民化品格相呼应,相一致,才能体现出自己创造的价值。这届艺术节上,我认为大多数舞台相当平实、朴素,相当简洁、明快,既表现剧种固有的本色,又适应当代戏剧的生存空间。如几出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心灵的呼唤》、《大棚缘》、《三姓人家》等,舞台就十分简约,适合基层舞台演出,却都洋溢了当代生活浓郁的气息。批揭邪教、挽救迷途者的《心灵的呼唤》,是一出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戏,舞台上一组类似门似窗的中性框架,自如、变幻地组合成不同的舞台空间,使演出节奏流畅、一气呵成。在当前,出现一些舞台大制作的现象,被人们称为豪华版。评剧节上的《红岩诗魂》,是属于比较大的舞台制作,尽管在制作工艺和灯光音响演示上很到位,但与戏的结合上,似乎没有更多的必要性。不能笼统地否定大制作,但必须慎行,必须符合艺术规律,并有利于与文化市场相挂钩。
  创造演出的观赏性,或者说审美功能,除了戏剧情节、表演、音乐唱腔等诸因素外,创造外部形式的任务,首要地落在了舞台美术的肩上了。评剧节上的《嫦娥奔月》、《雪花飘飘》、《密建游宫》、《半江清澈半江红》等舞台,都是较为成功地扮演了这样的主要角色。这里,《嫦娥奔月》的舞台,茫茫天庭、遥遥人间,我认为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依赖舞台美术的创造手段,使演出变得十分亮丽,变得神幻莫测起来。后羿接受天神之命,射下了九个炎日的壮观,嫦娥为了人间的太平,自我牺身,最后奔向了月亮的广寒宫,都是调动了舞台装置技术、灯光、服装等综合的表现语言,使舞台完整、完美起来,创造了较强的观赏性。观赏性对观众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创造一环,也使戏剧思想得以充分展示,并增强了舞台的艺术份量。
  从参评的剧目来看,来自不同的地域,来不同层面的演出团体,舞台美术的创作存在着一定的落差,是很正常的。虽然每一个舞台有外在的因素,如不同题材的制约,不同经费的投入,显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硬伤。艺术上主要问题还是缺乏创新的意识,似曾相识的舞台样式还在简单地套用。尤其是传统剧目方面,因循守旧的烙印还难以磨去。艺术创新是任何创造的毕生命题,特别是直观的造型艺术,更是不能回避的课题。
  总之,本届艺术节的舞台,象金秋的收获季节那样,也获得了丰收。舞美创造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了差距,也发现了艺术的新天地。随着当代舞美不断地创新、发展,未来的评剧舞台,更将姹紫嫣红。作为创造中扮演“绿叶”的舞台美术,也永远是舞台上扶持“红花”的使者!
相关舞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