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术高考 > 留学动态

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日期:2009/10/21 
  每年的高考过后紧跟着就是留学咨询的热潮,学生们的问题有一部分是源于当前业内的流行说法,比如“高考失意,不如出国留学”、“到国外读硕士容易,有奖学金,出路也好”、“国外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好语言”,以及“国外预科、双录取可以保证进入大学”等。针对这些说法和学生的疑问,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教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嘉华世达国际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娥和博世凯联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杨晔等业内专家告诫读者: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使得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选择会越来越热,越是如此,越需要当事人仔细权衡,冷静思考。
  
  问题一:高考失意生,真的适合留学吗?
  
  一位应届生的家长对女儿只能上大专的高考成绩非常着急:“上大专能有什么出息?豁出去了,让她到国外上个正儿八经的大学,将来也能有个好的前程……”
  
  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印象里,认为上不了理想的大学,还不如出国留学,听说国外大学比国内大学更适合学习,那就多花点钱为自己铺就一条理想的出路。果真是这样吗?
  
  马玉娥:我赞成高考失意或落榜后选择出国留学
  
  每年全国有1000多万高考考生,只能录取600万左右,还有几百万学生面临着上学的问题,其中一部分会选择到国外留学。学生在国内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商和能力就弱,如果换一个学习环境,还会有一个新的提高机会。另外的情况是,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被录取到第一志愿,他们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非常强,有能力应对国外高校的要求,于是他们选择到国外读书。
  
  其实,现在的人能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就业有很好规划是很难的一件事。当学生看到国内的就业形势不好,自己的竞争力又达不到,选择到国外其实是多了一种选择,至少多了一个是否可以在国外就业的机会。虽然多数家里都是工薪阶层,但是像欧洲一些国家,如瑞典、意大利、法国、芬兰等都只收注册费,并不收学费,学生一年只要有四五万块钱的生活费就可以应付下来。到这些国家去留学,费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昂贵,而从教育资源和所获取的结果来看,回报也是非常优异的。
  
  我不仅赞成高考失意或落榜后选择出国留学,包括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也可以这样选择,早出去对语言的适应和学业内容上来说空间会更大。
  
  徐小平:发现新世界的开始
  
  中国依然是一个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奇缺的国家。所以,在国内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大学绝对不是世界末日,恰恰是发现新世界的开始——出国留学的开始。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所有高考失意的同学提供了丰富而可以选择、可以获得的资源。
  
  把国内任何大学和国外同级别大学相比,国外大学在综合指标上都胜出中国大学一筹,在毕业生综合素质上也会比中国学生优秀一些。比如把北大、清华和美国哈佛、MIT相比,把纽约大学和南京大学相比,把加州州立大学和浙江大学相比,把中国社区大学和美国社区大学相比,把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和美国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在所有这些学校之间,我会选择美国大学。
  
  简单说,不要放弃中国一流大学去美国三流大学,不要放弃中国二流去美国四流大学。但以同等排名甚至排名略低的大学相比,美国大学都能造就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才。我刻意把出国写成美国,因为美国高等教育世界一流,美国是留学的主流。现在美国签证宽松,去美国留学,应该是中国留学运动的主要出口。
  
  杨晔: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制度是一个非常严苛、残酷的制度,很多学习优秀的同学因为高考失利的原因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上清华、北大。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很明确,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未来获得很好的职业,发展更加顺利。这种学生我在美国和加拿大接触比较多,一些南方同学没有考上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选择了到加拿大或美国留学,他们仍然可以获得美国前50、100名的学校或加拿大前10名大学的录取。这些学校从学术水平和学术氛围来说,都会比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要好一些。从这些学校毕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同学,可能在高考中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或者在高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样的学生去外国特别是去欧美等英语国家学习,适应程度会慢一些。因为学习是一个全面的东西,二本、三本都到不了的学生,意味着学习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如果要出国留学,就要考虑到出国留学会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外国大学普遍是宽进严出,你可以用一两年时间把英语补齐,但是你的学术水平是否能够应对未来大学的挑战,是值得商榷的。
  
  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大学的淘汰率非常高,对本国学生也是如此,某些专业甚至是30~40%的淘汰率。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基础不好,语言基础也不好,他在国外学习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对他们来说,一两年淘汰的概率就比较大,到那时再回头后悔就晚了。
  
  建议这类学生一方面在国内打一个好的基础,至少要达到二、三类本科线,如果家庭有条件,把孩子送到国外参加一个夏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一下课程的难度系数。如果学生能够适应国外的学术水平和生活环境,这时再考虑留学也不迟。
  
  蒋国华:多了一个选择,如此而已
  
  不管是要上一流大学、国内不理想的大学还是落榜,留学肯定是给了一个非常大的选择,而且是比较宽的选择。当然,对全国的高考生来说,能出去留学的数量还是很少,这也是事实。
  
  至于说是不是合适,全世界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是要接受前人的知识,还要接受教育与实际的联系。我们国家的教育规定高考主要是卡分数,导致只重视死的知识的传统非常顽强,这对一部分孩子的智力并不合适,而有些孩子在国外的环境下则比较容易发挥,也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内落榜生到了国外成绩还不错,后来创业也不错,成就也不错的道理。但是这也是一部分人,如果一概而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智力活动、脑力活动,要接受别人的知识、前人的知识,还要进行自己的创造。西方教育与东方教育不同的方面是,他们比较强调创新,而不强调过程,不强调一定要系统地积累前人的知识。它是一边接受知识,一边进行创造,这两个过程是多元的,所以比尔·盖茨可以不上哈佛大学去办公司。
  
  所以,对要留学的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是多了一个选择;第二,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导致了有一部分孩子是适合的,但不是所有的。认为出去了都能学得怎么怎么样,都能得到满足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
  
  问题二:出国读硕士会比国内容易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考取国内硕士一年比一年难,不如到国外读硕士,一是录取相对容易,出路也会比国内好,还能得到奖学金。对此,专家如是说———
  
  马玉娥:出国读硕士和国内的硕士难考不难考没有太大关系
  
  本科生毕业到国外读研究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这个条件,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再在国内接受教育了,这是他的原动力,和国内的硕士难考不难考没有太大关系。据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他们的目标很清晰,大四一年都在准备出国留学。
  
  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出国留学的目的性越来越强,不像八十年代很多学生留学还带有改变命运、提高经济待遇的问题,甚至为了“几大件”而奋斗,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存在这个问题,多是以求学为目的。但是在选择国家上,可能有一个盲目扎堆的情况,像英国、美国比较多,因为他们的教育资源确实丰富,教学质量有保障,国际认可度高,也和市场需求、语言受限、国家发达和认可度有关系。
  
  徐小平:为转专业提供可能
  
  国外读硕士,很多非技术性专业甚至不要你有对口的本科背景。这就为无数想改行、不喜欢大学本科专业的朋友提供了人生无限的可能。出国读研究生,只要你有本科学历、英语能力,理论上任何专业、任何学校都可以去,而实践上,可以说只要你争取就能够获得国外相应大学,甚至更好大学的研究生录取。
  
  蒋国华:每年出去十几万人,拿到奖学金的不到1%
  
  把外国的硕士看成绝对的容易、绝对的有出路肯定是不对的。对国外的硕士也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一,它确实代表了发达国家比较高的水平,西方的教研模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英国的硕士只有一年,但也出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创造了许多科学上的辉煌、技术上的辉煌。某种意义上读外国硕士可能是容易进去,但是多数学校特别是名牌学校拿到学位并不容易。而且,进到国外大学也不都是容易的,也有很多条件,甚至要面试。
  
  第二,对奖学金要有分析。国人认为国外读书很容易得奖学金,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刚开放时,出去的人很少,得到奖学金的比例相当高。大家都很羡慕,加上媒体的报道,以为到国外上学都有奖学金。到了每年都出去十几万人的时候,拿到奖学金的可能1%都到不了。绝大部分是自费,很小一部分是国内的留学基金会给一部分资助。
  
  杨晔:出国读硕士只是打开一扇窗
  
  各国的硕士教学体制和设计理念不一样,比如英国主要是一年的课程硕士,美国多为两年硕士。虽然好进入一点,但是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拿到学位都是很不容易的。国外硕士往往以70分为通过线,而不是60分,要求要更高,需要更努力。在国外,讲关系、通融几乎是不存在的,学生学习都会比较辛苦,学习的难度和压力非常大,学生在申请前应该对此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念管理学的。
  
  学生往往对读国外硕士的预期会更高。在国内,读硕士之后可以找个好
相关留学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