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拍摄的直接性(下)
日期:2009/10/16 网络
对于不少纪录片而言,也许不是所有富有内涵意义的生活情景都出自完全自觉的实地成功捕捉,但它能够运用很多客观素材内容来很好地表达真实生活的“潜质真实”,肯定和纪录片创作者“理性到场”与“情感到场”绝对分不开。在纪录片创作中,能进入现场拍摄的人并不稀罕,但能进行实地成功捕捉拍摄的人不可多得。
纪录片创作所谓“直接”的含义之二,是强调不作事先安排,立足于随机拍摄。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论述:真实纪录和纪录真实是不一样的,因为前者强调的是纪录方式的真实,它很可能只是对一个虚构情节的真实纪录,例如根据虚构的剧情请替身演员来拍破窗而出的那种情景(它曾经以客观的物理真实存在于镜头之前),而后者强调的是纪录内容的真实,即拍摄对象及生活内容不是人为造就的,而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并且整个拍摄也是随时随地以被拍摄对象的自在发展而进行的。笔者不想就有关的词语解释多说什么,只想在此指出区别纪录方式的真实和纪录内容的真实对纪录片创作来说似乎是非常重要的,就现代影视片导演而言,他们对于纪录方式的真实都非常重视。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重要的却是纪录内容的真实。因为只有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在拍摄纪录片。你说纪录片现场拍摄和同步捕捉可以有效地守住“真实”这根底线,但是一旦那个现场是人为安排出来的,尽管摄影机或摄像机所拍摄的一切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相应物理实体的感光成像,就像《秋菊打官司》中的很多电影画面情景一样,那么这是根本不能说守住了属于纪录片的“真实”这根底线的。因此,再次强调纪录片“现场拍摄”的现场必须属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这一点非常关键。宁可拍的没啥用,不可拍的不是真(客观实在)。这既是守住纪录片“真实”的根本底线,也是区分纪录片和故事片最为根本的一座分水岭。
纪录片创作所谓“直接”含义的第三个方面,是强调以现场拍摄的声像素材为基础,努力避免后期制作对现场拍摄所具有的现场感的破坏,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现场景象,并以此来直接表情达意。在纪录片创作中,很多名作的片耗比都比较高,如我国著名纪录片《远去的村庄》达到了11:1,这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纪录片创作会有很重要的后期制作。必需指出,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与故事片的后期制作应该有非常本质的区别。吴文光在介绍美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环思曼的后期制作说道,怀思曼花在后期编辑上的时间很多,通常一部片子要花费半年到10个月,但他一般都是将直接拍摄到的素材直接编辑进影片中去,从不玩弄镜头技术。这其中所说的两个“直接”,很值得纪录片创作者们去作深刻的体会。
纪录片创作所谓“直接”的含义,也应该体现在随机采访式和专门访谈式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主要意思是,要充分地让被采访者自然地讲述和自然地作为。一般来说,创作者在拍摄采访式或访谈式纪录片时,总会事先准备好一些发问提纲。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了同样努力体现纪录片创作具有“直接”的特征,要求创作者既不能随意打断被采访人的讲话,也不能因为被采访者讲述的内容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不予理睬,更不能强人所难和一定要被采访者回答创作者自己希望得到的一些内容。这样,即使采访的开始对被采访人来说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但在以后展开的过程中却能基本保证被采访者自己在直接地讲述和直接地作为。如果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类纪录片与某些具有浓度报道特征的新闻采访片的界线也就自然泾渭分明了。
纪录片创作所谓“直接”的含义之二,是强调不作事先安排,立足于随机拍摄。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论述:真实纪录和纪录真实是不一样的,因为前者强调的是纪录方式的真实,它很可能只是对一个虚构情节的真实纪录,例如根据虚构的剧情请替身演员来拍破窗而出的那种情景(它曾经以客观的物理真实存在于镜头之前),而后者强调的是纪录内容的真实,即拍摄对象及生活内容不是人为造就的,而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并且整个拍摄也是随时随地以被拍摄对象的自在发展而进行的。笔者不想就有关的词语解释多说什么,只想在此指出区别纪录方式的真实和纪录内容的真实对纪录片创作来说似乎是非常重要的,就现代影视片导演而言,他们对于纪录方式的真实都非常重视。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重要的却是纪录内容的真实。因为只有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在拍摄纪录片。你说纪录片现场拍摄和同步捕捉可以有效地守住“真实”这根底线,但是一旦那个现场是人为安排出来的,尽管摄影机或摄像机所拍摄的一切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相应物理实体的感光成像,就像《秋菊打官司》中的很多电影画面情景一样,那么这是根本不能说守住了属于纪录片的“真实”这根底线的。因此,再次强调纪录片“现场拍摄”的现场必须属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这一点非常关键。宁可拍的没啥用,不可拍的不是真(客观实在)。这既是守住纪录片“真实”的根本底线,也是区分纪录片和故事片最为根本的一座分水岭。
纪录片创作所谓“直接”含义的第三个方面,是强调以现场拍摄的声像素材为基础,努力避免后期制作对现场拍摄所具有的现场感的破坏,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现场景象,并以此来直接表情达意。在纪录片创作中,很多名作的片耗比都比较高,如我国著名纪录片《远去的村庄》达到了11:1,这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纪录片创作会有很重要的后期制作。必需指出,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与故事片的后期制作应该有非常本质的区别。吴文光在介绍美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环思曼的后期制作说道,怀思曼花在后期编辑上的时间很多,通常一部片子要花费半年到10个月,但他一般都是将直接拍摄到的素材直接编辑进影片中去,从不玩弄镜头技术。这其中所说的两个“直接”,很值得纪录片创作者们去作深刻的体会。
纪录片创作所谓“直接”的含义,也应该体现在随机采访式和专门访谈式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主要意思是,要充分地让被采访者自然地讲述和自然地作为。一般来说,创作者在拍摄采访式或访谈式纪录片时,总会事先准备好一些发问提纲。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了同样努力体现纪录片创作具有“直接”的特征,要求创作者既不能随意打断被采访人的讲话,也不能因为被采访者讲述的内容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不予理睬,更不能强人所难和一定要被采访者回答创作者自己希望得到的一些内容。这样,即使采访的开始对被采访人来说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但在以后展开的过程中却能基本保证被采访者自己在直接地讲述和直接地作为。如果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类纪录片与某些具有浓度报道特征的新闻采访片的界线也就自然泾渭分明了。
相关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