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学堂 > 摄像

电视拍摄的直接性(上)

日期:2009/10/16 网络
  电视专题节目拍摄的关键是要到第一现场。所谓第一现场,首先是事件发生的地方,是当事人活动的场所。《中华之剑》在拍摄辑毒干警抓捕毒贩的行动时,摄制组的三台摄像机就隐藏在毒贩交“货”的现场,当毒贩的两台大货车正车尾对车尾交“货”、辑毒干警开始行动抓捕毒贩时,摄像机也立即冲进车场跟随拍摄。第一现场有时候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如硝烟中的战场,大火中的楼房,不仅人类社会,就是动物世界也是如此《动物世界》的摄影师为了准确清晰地记下动物的生活习惯,有时要到离这些猛兽非常近的地方拍摄。
  
  “第一现场”不仅是地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事件发生时的原始状态。如电视专题节目《往事歌谣》在拍王洛宾寻找罗丽丽一段时就是这样。罗丽丽是王洛宾当年在兰州监狱时的小难友,那时她只有4岁。50年过去了,当王洛宾终于打听到罗丽丽在山西运城教书时,老人执意前往。为了避免事先采访失去“第一现场”感,摄制组来到山西运城而没有惊动当地任何部门,连夜在学生中暗访,几经周折查到了罗丽丽的地址。第二天一早便直奔她家,拍到了节目中罗丽丽见到王洛宾先惊后喜而后大悲的感人情景。当罗丽丽为客人炒了一盘大豆,王洛宾又唱起他当年在狱中为丽丽谱写的《大豆谣》时,往事仿佛回到眼前,其情其景催人泪下。有时主持人对第一现场要有意保持一种未知状态,使一旦知时的反应可以比较真实。如《望长城》中常常不让主持人参加先期采访,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持“第一现场”的新鲜感,采访摄像万克君说到他在甘肃武威四坝乡杨大爷家先期采访时,观察到房梁上悬挂着的大鼓,但没有提出让他拿下来看看,因为那上面的厚厚的尘土太“值钱”了。后来在正式采访中,主持人焦建成提出看看这个大鼓,并和杨大爷一起打鼓的段落果然成为一段非常精彩的段落。
  
  纪录片创作要很好地坚守“真实”这根底线,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纪录片拍摄过程的“直接”与否。明确地说,如果纪录片拍摄很好地保持了“直接”这个特征,那么一般也就很容易自然地守住“真实”这根底线。因此,所谓“以直接为特征”,实在与“以真实为底线”密切相关。
  
  纪录片创作所谓的“直接”,其含义之一就是现场拍摄及实地成功捕捉。笔者在前面说过,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都要尽可能映现客观存在的真实生活内容,而一切真正称得上客观存在的真实生活内容,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说,它总是不断地处在自生自灭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就像古希腊哲人所谓人类无法再次进入的一条河流,具有过了这村就没有那店的特征。如果纪录片创作者没能在这村里拍到那店,那只能在另外,一个村庄里去拍摄另外一个店了。人们关于纪录片概念界定时都会有的“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这句话所强调的意思,正与此相关。因此,纪录片的现场拍摄应该意味着进行尽可能的全息纪录。这里的所谓全息纪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特定的拍摄现场见到什么就拍什么,但可以用通常所说的要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这样的话来诊释。为了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纪录片拍摄要尽可能录入同期声和使用同时光,也就显得意义非凡了,毫无疑问,这对于确保纪录片创作守住“真实”底线和体现“直接”特征同样至关重要。
  
  一般地说,现场拍摄及实地成功捕捉紧密相关,但意义很不一致。纪录片创作的现场拍摄,强调的是拍摄过程在某个客观存在的现场里进行,其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在其境”;实地成功捕捉主要强调对客观现场情景中特别富有人文内涵和足以引起人们理性思考的那种生活内容的及时发现与准确捕获,其行为的主要属性是“穿其境”(古人论诗歌创作有言:“目击其境便以心穿之”)。
相关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