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与艺术
日期:2009/10/16 网络
电视摄像是电视创作的前期工作,它是根据采访的需求,将摄像机所选取的画面“记录”在磁带上,这些画面素材是一切电视节目的“原材料”,是电视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艺术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电视新闻摄像时,尤其要把握好“摄像技术”和“摄像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要试图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为观众提供“美”的享受。
电视画面是电视节目内容的体现者,如何在屏幕方寸之间传递大千世界的众多视觉信息,并且使其充满艺术魅力,这就是摄像师的追求,不论你是搞新闻摄像的还是搞影视剧摄像的,摄像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工作。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虽然是新闻的一种,新闻的严肃性、严谨性、客观性等特性要求在电视新闻画面选取和拍摄上,不可能像影视作品那样天马行空精雕细琢,但这与让观众们“看好”画面、看“好画面”并不矛盾,于细微处见精神,“画”不惊人誓不休这也应该是电视新闻拍摄者的不懈追求。
电视新闻的摄像艺术
1.要突破电视画面平面造型的局限,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艺术空间
众所周知,电视画面表现的形象空间只有长宽两个方面,而现实空间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客观景象,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平面上创造出立体空间,意义重大。要达到这种效果可以利用物体的远近影调、线条创作出类似于绘画中的“透视”效果,强化层次感、纵深感,这种方法首先要找准拍摄物体的中心位置,通过物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现纵向空间中物体的前后与远近方位,其次,要处理好各种物体朝地平线中心点汇聚的透视线条,使线条成为引导观众视线朝纵深方向流动的向导,再次,要处理好景物的影调和色调层次,以及景物间的疏密程度,从而创新艺术空间,应用以上方法一定要注意画面中线条延伸方向的统一,否则会给观众造成视觉混乱的情况。
同样,也可以通过画面中物体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调度起来,电视摄像的魅力在于它不仅直接表现运动主体富有变化的运动态势,而且能够表现主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在拍摄运动中表现物体也能很好地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三维效果,通过摄像机镜头的运动使画面内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使运动的物体更赋动感,通过镜头的“推拉”,可使物体在画面中逐渐变大或变小;由摄像机运动的轨迹、速度、方向等体现出的运动表现,也使画面语言更丰富,这种画面结构的多元性和多义性会加大画面的表现容量,极大地扩充运动画面的表现含义。如在大型的会议电视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在新闻中应用几个表现会场庄严肃穆的大景别镜头或摇镜头;在给到台下参会人员时,拍摄者通常会一排接一排地往后走,其间并不关机,往往是一个镜头下来,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给静止画面赋予了动感,观众看起来也连贯真实,很好地突出了会议参会人员之多、场面之大。
2.通过现实生活中被摄物体的不同空间范围的摄影,形成不同的电视景别,创新电视画面,创造出具有假定性和表现性的空间
在一个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化,摄像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观众的视点,从而改变画面的内容,景别的变化不仅直接左右着观众对被摄景物的观看范围,而且赋予人们崭新的视听方式。如人们在电视屏幕上可以从空中、地面、主席台、人群中等各种最佳角度看到阅兵仪式,这是除了电视其它媒体很难给予的体验,所以,在电视新闻拍摄时要通过对被摄物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让观众的感知和认识更加连贯、完整、细致和全面。
3.通过电视画面创新时间特性
电视画面不仅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还能呈现出一种时间形态,电视画面不仅能再现时间,而且往往有创造时间的功能,它能对时间进行压缩,如一篇反映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就性的电视新闻报道,就完全可以将以往棚户区、筒子楼的影像资料、如今的变化、未来的设计图等交叉运用到报道中,根据内在联系通过蒙太奇似的剪辑在电视画面上创造出具有广泛自由度的空间、时间,让观众们在报道中作一次直观的时间旅行。
4.采用同期声,发挥声画同期的作用和效果,丰富画面内容
画面和附载于其上的同期声、现场音响等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记录下来的,在某些新闻节目中为了说明问题、渲染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当然采用同期声的数量、内容也要根据实际,只用那些按照采访需求来说是关键的,能画龙点睛的。能准确、适当地应用同期声,现场声对提升新闻档次、补充画面内容、活化新闻报道形式等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根据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观点,电视语言不仅有其独立的生命的合理存在性,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一种人类共通的话语形式和镜像语言。这里所说的镜像语言,不只是真实记录生活原貌的简单机械陈述,而是整合意义上的灵光闪现,品质提升和生命涌动,由此可见,电视摄像技术和艺术并不是作为对立面存在的,二者并不抵触,总体说来,笔者认为二者相互依托、对立统一、互相促进。技术是艺术的保障,艺术反作用于技术,重技术轻艺术则作品无“魂”,重艺术轻技术则作品无“根”。应该在以技术作保证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艺术”,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近几年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新闻类别的壮大和电视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在电视新闻艺术性上下工夫,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就是在一些政治性较强的类似“人头接人头”的会议中,如果加上几组与会议内容相关的现实场景或资料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摆脱以往类似报道画面的单调、枯燥。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娴熟地掌握摄像设备、摄像技术技巧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培养“画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总之,电视记者不能仅仅将摄像工作当作纯技术型的简单操作,也不能将电视新闻画面当作华丽镜头的堆砌,要坚持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让观众在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电视画面是电视节目内容的体现者,如何在屏幕方寸之间传递大千世界的众多视觉信息,并且使其充满艺术魅力,这就是摄像师的追求,不论你是搞新闻摄像的还是搞影视剧摄像的,摄像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工作。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虽然是新闻的一种,新闻的严肃性、严谨性、客观性等特性要求在电视新闻画面选取和拍摄上,不可能像影视作品那样天马行空精雕细琢,但这与让观众们“看好”画面、看“好画面”并不矛盾,于细微处见精神,“画”不惊人誓不休这也应该是电视新闻拍摄者的不懈追求。
电视新闻的摄像艺术
1.要突破电视画面平面造型的局限,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艺术空间
众所周知,电视画面表现的形象空间只有长宽两个方面,而现实空间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客观景象,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平面上创造出立体空间,意义重大。要达到这种效果可以利用物体的远近影调、线条创作出类似于绘画中的“透视”效果,强化层次感、纵深感,这种方法首先要找准拍摄物体的中心位置,通过物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现纵向空间中物体的前后与远近方位,其次,要处理好各种物体朝地平线中心点汇聚的透视线条,使线条成为引导观众视线朝纵深方向流动的向导,再次,要处理好景物的影调和色调层次,以及景物间的疏密程度,从而创新艺术空间,应用以上方法一定要注意画面中线条延伸方向的统一,否则会给观众造成视觉混乱的情况。
同样,也可以通过画面中物体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调度起来,电视摄像的魅力在于它不仅直接表现运动主体富有变化的运动态势,而且能够表现主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在拍摄运动中表现物体也能很好地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三维效果,通过摄像机镜头的运动使画面内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使运动的物体更赋动感,通过镜头的“推拉”,可使物体在画面中逐渐变大或变小;由摄像机运动的轨迹、速度、方向等体现出的运动表现,也使画面语言更丰富,这种画面结构的多元性和多义性会加大画面的表现容量,极大地扩充运动画面的表现含义。如在大型的会议电视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在新闻中应用几个表现会场庄严肃穆的大景别镜头或摇镜头;在给到台下参会人员时,拍摄者通常会一排接一排地往后走,其间并不关机,往往是一个镜头下来,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给静止画面赋予了动感,观众看起来也连贯真实,很好地突出了会议参会人员之多、场面之大。
2.通过现实生活中被摄物体的不同空间范围的摄影,形成不同的电视景别,创新电视画面,创造出具有假定性和表现性的空间
在一个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化,摄像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观众的视点,从而改变画面的内容,景别的变化不仅直接左右着观众对被摄景物的观看范围,而且赋予人们崭新的视听方式。如人们在电视屏幕上可以从空中、地面、主席台、人群中等各种最佳角度看到阅兵仪式,这是除了电视其它媒体很难给予的体验,所以,在电视新闻拍摄时要通过对被摄物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让观众的感知和认识更加连贯、完整、细致和全面。
3.通过电视画面创新时间特性
电视画面不仅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还能呈现出一种时间形态,电视画面不仅能再现时间,而且往往有创造时间的功能,它能对时间进行压缩,如一篇反映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就性的电视新闻报道,就完全可以将以往棚户区、筒子楼的影像资料、如今的变化、未来的设计图等交叉运用到报道中,根据内在联系通过蒙太奇似的剪辑在电视画面上创造出具有广泛自由度的空间、时间,让观众们在报道中作一次直观的时间旅行。
4.采用同期声,发挥声画同期的作用和效果,丰富画面内容
画面和附载于其上的同期声、现场音响等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记录下来的,在某些新闻节目中为了说明问题、渲染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当然采用同期声的数量、内容也要根据实际,只用那些按照采访需求来说是关键的,能画龙点睛的。能准确、适当地应用同期声,现场声对提升新闻档次、补充画面内容、活化新闻报道形式等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根据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观点,电视语言不仅有其独立的生命的合理存在性,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一种人类共通的话语形式和镜像语言。这里所说的镜像语言,不只是真实记录生活原貌的简单机械陈述,而是整合意义上的灵光闪现,品质提升和生命涌动,由此可见,电视摄像技术和艺术并不是作为对立面存在的,二者并不抵触,总体说来,笔者认为二者相互依托、对立统一、互相促进。技术是艺术的保障,艺术反作用于技术,重技术轻艺术则作品无“魂”,重艺术轻技术则作品无“根”。应该在以技术作保证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艺术”,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近几年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新闻类别的壮大和电视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在电视新闻艺术性上下工夫,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就是在一些政治性较强的类似“人头接人头”的会议中,如果加上几组与会议内容相关的现实场景或资料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摆脱以往类似报道画面的单调、枯燥。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娴熟地掌握摄像设备、摄像技术技巧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培养“画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总之,电视记者不能仅仅将摄像工作当作纯技术型的简单操作,也不能将电视新闻画面当作华丽镜头的堆砌,要坚持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让观众在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相关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