琤尼
日期:2009/9/14 网络
琤尼: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等地。“琤”为壮语“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的统称。也称“壮族七弦琴”或“瓦琴”。明初已在广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O0年历史。
琤尼长65 厘米,宽17 厘米,高10 厘米,琴体用整块圆形泡桐木雕凿成半管状的槽,弧面向上,两端分别设有7个穿弦孔和弦轴,张弦7根,过去琴弦用棕丝或马尾搓成,现使用丝弦或钢丝弦,弦下设柱,一弦一音,以马尾弓拉奏。琴底胶以杉木薄板,开有供持琴用的圆孔。
琤尼按五声音阶定弦,从低到高为g、a、C‘、d’、e‘、g‘、a‘。站立演奏时,左手将琴横托左肩前,右手持弓拉奏。坐势演奏时,可将琴身斜放在左腿上。演奏中根据音高的变化,左手转动琴身,右手转动琴弓,需密切配合。曲调多用级进音程,大跳旋律较少。
本世纪80 年代初,对琤尼进行了改革,加大共鸣箱,增强音量。琴弦由原来7根增到16根,可将琴平置于桌上演奏,解放了持琴的左手。并吸收筝的指法和二胡的弓法,右手既可持弓拉奏,又可弹奏;左手可按压各种混音、泛音和装饰音,丰富了演奏技巧。
近年来,又改革制成竖式高音琤尼、竖式中音琤尼和卧式低音琤尼。它们保持传统琤尼特点,加大共鸣箱,增设了指板,变空弦演奏为按指演奏,音域扩展到四个多八度,并能转调演奏。可用于独奏、重奏、参加乐队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相关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