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术高考 > 艺考动态

美术教育之殇

日期:2009/8/21 
2009年6月,中央美院建成不久的美术馆中迎来了该年度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校方以足够奢侈的展览空间,以及对于学生来说无法企及的媒体宣传,给予了入围学生最大限度的认可。邀请的众多社会名流中不乏关注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藏家、画廊经纪人。印制精美的画册将学生的电邮等详细联系方式一并刊登其中,用校方负责人的话说,“是为学生能够顺利从学院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
  .
  不过,一位央美的毕业生指出,“整体上看,今年的作品跟去年一样,比较重视技法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作品。但是与往年有个不同的,这次的作品里比较‘当代’的更少了。”而且,无论校方怎样用心良苦,对于刚毕业的美院学生来说,需要面对的依然是“重新开始”,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面临改行,或者在坚持与改变中痛苦抉择。.
  .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美术专业毕业生早已观望到了市场上频频亮起的红灯。艺术市场的萎缩与艺术院校扩招带来的人才过剩共同塑造了如今美院学生“毕业=失业”的尴尬局面。市场不再创造神话,就业反倒难上加难,这再次验证了一个事实——读美院并不是上大学的敲门砖,只有真正爱艺术、懂艺术的人才能在这条路上长久地走下去。.
  .
  扩招——美术教育纷乱之源?.
  .
  美术类毕业生就业难,要想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更难,这是美院毕业生的普遍感受。在他们看来,留校任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足够的生活成本,而且可以一如既往地从事创作。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无相关的行业。不过,深圳大学版画系教授应天齐告诉记者,“美术类学生,除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改行或者找到工作均普遍容易外,那些绘画、创作类的,要想改行都不容易。”.
  .
  对于美院学生毕业后遭遇的尴尬境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美术专业的扩招。四川美院教授俞可表示,“近十年国家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扩招,原本旨在解决高考落榜生的去向,可是只考虑到了怎样将这些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纳入到大学体制中,却没有考虑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对他们的出路做出合理的安排。”俞可认为,大肆扩招的后果,使得生源质量远不如以前,再怎么扩招,每年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有那么几个,其余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热爱艺术,而是仅仅为了取得一张大学文凭。.
  .
  扩招的开始是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兴起,许多学生家长通过媒体宣传或者耳闻目睹当代艺术创造的天价神话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家孩子往艺术之路上推。于是,迅速走俏的美术教育又引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利益链条。今年冬天在西安参加招生的应天齐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陕西招生办开辟了一个好像展会一样的空间,由于美术类专业收费普遍高于其他专业,这样的招生会更像是一场收费高昂的‘吸金会’。”.
  .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也告诉记者,“有一年我们专业计划招收6名学生,在招生会上公布名额之后,很多学生被吓了回去,结果那年报考生源只有180名。系主任非常不满意,因为流失了相当部分的报考费。而其他很多院校,哪怕只招收一两名考生,也不向外公布具体名额,这样,很多考生在不明就里和对名额的预期中,蜂拥到这些院校参加考试。随之而来的便是数目可观的报名费。”该教授说,“负责招生的老师是有提成的。”.
  .
  这位教授还向记者爆料,除了报名费中暗藏猫腻外,在专业课的招生考试中,存在着更大的漏洞。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位教授去某省招生,专业考试后,应该当场贴封条的,该省招生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提供多余的封条。“封条都可以随便要,这说明招生老师回到宾馆后,完全可以将试卷打开,修改任何一位想要修改的学生试卷。”该教授无奈地说,“现在考美术院校也要有关系,很多有才华,却没有门路的学生往往会被拒之门外。”.
  .
  畸形发展的考前培训产业.
  .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成倍增加,导致考前培训也随之走上了畸形的产业化道路。在北京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知名美术院校的附近,近几年聚集了一大批规模不同的美术考前培训班,并带动了模特公司、绘画材料、图书、住宿、餐馆、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市场。这类考前培训班利润回报相当高,上世纪末兴起的时候,每年能有二十多万收入。在前几年的暴利时代,规模很小的考前班,学费也在每月三千多元,一般规模的能到四五千元,大一点的更贵。.
  .
  其实,每年的艺术类考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又想读大学的学生。他们一般在高中二年级确定学美术,短短几个月之内进入考前班培训速成,然后参加考试。记者考察了位于天通苑的一间规模较小的画室,10个来自河北和新疆的学生,由三名假期兼职的美院在读生辅导,每天从早8点上课到凌晨12点、1点。学生学费人均1500元/月,在同行业中算收费低廉的。负责人王安告诉记者,许多学生不远万里进京学画,主要是因为许多知名美院都在这里,考前班的老师多由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学生担任,对考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
  由于就读美术专业学费高昂,许多美院在读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到各种艺考培训机构代课。对于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这也不失为一种维持生计的方式,甚至收入比普通工作要高得多。在利益的刺激下,如今各种考前班早已遍地开花,竞争激烈,加上美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已经有衰落的势头。王安对记者说,由于没有政策限制和法律规范,进入美术考前培训市场基本没有门槛,并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恶性竞争。“这主要表现在有经济基础的大画室降低学费挤垮小画室。有些小画室可能会采取合并的方式应对大画室的竞争,但是合并之后经营、管理、教学存在很多难以协调之处,往往运营不下去。.
  .
  有些考前“冲刺班”对复读生减免学费,实际上也是一种隐蔽的非正当竞争方式。因为复读生专业基础扎实,实力强,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的概率大,这些考前班每年就靠这批人支撑门户和声誉。应届毕业生在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下慕名而来,学费花了不少,实际通过考试的概率却不大。.
  .
  王安还向记者透露了所谓“协议班”的内幕,这种培训班学费高昂,一纸协议能值十多万,协议内容是向家长保证能让考生通过某一所或几所知名美院的专业考试。当然严格教学只是一种途径,保底的办法是培训机构与学校内部人员互相勾结,进行暗箱操作倒卖考试合格证。各美术院校为保证录取足额的生源,通常会下发几倍于实际录取人数的考试合格证,考生如果文化课成绩不够,通过协议得到的就相当于多余发放的那部分无效合格证。.
  .
  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李大志来自教育大省山东,全国美术类考生最多的省份。据他介绍,山东的许多高中,艺术生占很高的比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甚至强迫学生必须学美术。“我感觉这里面大有文章。不服从学校安排就会被开除,不少学生都因此而辍学。我的一个亲戚曾被强迫进入艺术班,为了转到普通班花了很多钱。”并且不少考前班都和学校有关系,会按照学校介绍过去的学生数量给回扣。.
  .
  这些出于无奈或被迫选择艺考道路的学生,一般文化课基础差,不懂艺术,没兴趣,没感觉,即使经过“魔鬼班”每天18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批半路出家的艺考生,应届考上的很少,有条件的就继续复读。李大志说,在山东,为考美术院校复读三四年的情况很平常。不过说到底,考前突击只是揠苗助长、实无根基,只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僵化死板,根本培养不出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创作能力。那些天资聪颖的学生即使成功考入美院,面对枯燥的学习,也难耐得住寂寞,缺乏恒久的钻劲,因此半途荒废的人不在少数。.
  .
  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认为,中国的美术考前教育亟待规范化。目前的“套路教学”、“模块化教学”使得考生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还是应当以提倡素质教育为主,不仅使考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还要在培养综合艺术修养等方面多下功夫。作为一项产业,教育部门应该严格审核考前班的办学资格,提高美术考前教育的师资素质,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工商和税务部门应该对考前班进行经营和税务登记,杜绝那些没有营业执照、乱收费的“地下班”,以保证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
  .
  学院教育的困境.
  .
  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体制早在四年前的陈丹青辞职事件中就开始以颇受质疑的形象走入公众视野。当时,旅美归国的著名画家陈丹青在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年后,由于不能认同学院教育模式而提出辞职。他说,“我对现行教育体制抱有深刻的歧异。在人文艺术学科,人才是无法培养的,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
  .
  四年过去,一位并非科班出身,具有传奇色彩的清华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忻东旺,同样指出了学院教育的不足:过分注重基础教学,缺乏对学生主观意识和感受力的培养。忻东旺认为,老师严抓教学虽然没有错,但是仅指出技法类错误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自信心很重要,否则谈何创造。.
  .
  就其自身经历而言,忻东旺认为自己既得益于中央美院的进修,又得益于不是中央美院科班出身。他说,“进修的经历使我受益于一批老前辈的教导,他们对艺术品位的把握,教学上的严谨,时刻让我保持清醒,不自满。不过科班出身可能会过分依赖或受制于学院教育的严谨正规氛围和传统,忽略学生的自发性体会,限制学生的反思能力,在那样一个系统中创造性得不到好的发挥。”.
  .
  记者曾经参观了人民大学艺术学
相关艺考动态